「把思維程序倒轉過來,你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詞語教學常令華語教師頭痛,即便學過諸多外語教學理論,當老師們試圖把各個重要的生詞句型設計成有意義的溝通對話時,總會花上「不少時間」去思考,若加上多媒體輔助,花的時間就更多了。類比成投資活動,那可真的是「投資報酬率偏低」。
那麼,有沒有簡單有效又省時的辦法,讓對外華語老師們可以「無痛」設計詞語練習呢?有!且聽我道來。
一般來說,詞語教學最直接省時的模式就是「問答」,無論是師問生答、生問師答,或是甲生問乙生答,大多數老師都是利用問答來達到溝通以及詞語練習的雙重目的,而且老師的提問佔絕大多數,我也不例外。然而,多數老師在構思提問的問題時,都是先構思「問」,然後,「假定」學生會照著老師要的方向答;思慮較周密的老師在設計之後,則會「評估」學生可能的回答,然後思索修改提問的可能性。
例如:「不是A,而是B」
老師可能設計的提問如下:
- 「你認為,中國大陸現在應該重視的是控制人口的增長還是發展經濟?」
- 「你認為,中國大陸現在最應該重視的是控制人口的增長嗎?」
以上兩個提問--
- 「提問1」學生最直接也最可能的回答是「我認為,中國大陸現在應該重視的是發展經濟。」儘管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會勉強說出「不是控制人口的增長而是發展經濟」,但這畢竟不夠自然;而且老師必須事先設想兩個選項,太花時間。
- 「提問2」最直接而可能的回答是「我認為,中國大陸現在最應該重視的不是控制人口的增長,而是解決貪污腐敗的問題」,第二個提問顯然比第一個自然而有效,因為,發問者(老師)要先提供一個選項,讓回答者(學生)用「不是」去否定,然後用「而是」去補充新的選項,兩者明顯有高下之別。
然而,儘管這兩項提問有高下之分,卻還都是「先思問,後思答」的思維模式,所花費的設計、評估和修改的時間都還有縮短的空間。
設若轉換思維程序為「先思答,後思問」,那麼效果可能快速顯現。其做法是:
- 預先利用焦點詞語造出一個「典型例句」,以作為「預設回答」。
- 倒過來設想--「什麼樣的提問會得到這個預設回答」。
比方,再回到剛才的例子「不是A,而是B」,老師預先造出一個典型例句--「對我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工作,而是家庭。」這就是「預設回答」,然後老師倒過來想,什麼樣的提問會得到這個預設回答,然後,我很快就會想到「對很多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工作,對你來說,也是這樣嗎?」學生很自然地就可以用「不是」來否定老師提供的選項「工作」,他只需要想一個新的選項,用「而是」帶出即可,如此做來,真是輕而易舉。當然,話說回來,學生是否說出「不是工作,而是家庭」並非必要,只要能正確而自然地說出「不是工作,而是X」就達到目的了。
接著,老師可以再回到先前的例子,若「我認為,中國大陸現在最應該重視的不是控制人口的增長,而是解決貪污腐敗的問題。」就是「預設回答」,老師倒過來想,什麼樣的提問會得到這個預設回答,那麼「很多人認為,中國大陸現在最應該重視的是控制人口的增長,你也認為這樣嗎?」也許就是個不錯的提問。
從這樣的答問倒推過程中,相信您也會發現,我喜歡「套用同一種結構來提問」,以助學生熟悉焦點詞語適用的特定情境或是語言功能,以剛才的「不是A,而是B」為例,我所套用的提問模式就是「很多人認為,………………,你也認為這樣嗎?」或是「很多人認為,………………,對你來說,也是這樣嗎?」,這種套用提問模式的方法,不但能提示出焦點詞語適用的特定情境或是語言功能,而且可以幫助老師節省不少設計提問的時間,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您看了本文,若有任何心得或疑問,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