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Posts
Comments

Posts Tagged ‘無痛式’

學校某個教材把「成長背景」列為某一課的練習重點詞彙之一,主要原因之一是跟這一課的主題「介紹名人」有密切關係,原因之二是學生懂意思但不懂怎麼用。

對此,負責設計該課詞語提問的老師先列了兩個典型的例句:

  • 導演李安的電影特別強調中國文化傳統,這跟他的成長背景有關。
  • 成長背景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之後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

  1. 請問你三十年前美國在社會、經濟方面和現在有什麼差別?
  2. 「代溝」是指父母與兒女之間對事物的看法有差距,你覺得有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兩個問例出現了方向截然不同的問題,「問例(1)」範圍太廣,而且學生回答時,很難直接用上目標詞彙「成長背景」,相對地,「問例(2)」卻又太窄,聽起來,這個提問有點像是填空題;況且,例句帶入了新詞「代溝」,增加了學習者的負擔,是否需要在練習詞語時列入,老師需要善加考慮。

事實上,老師之前列的兩個例句相當不錯,一個採用了「A跟B有關」的結構,一個則搭配動詞「影響」,形成「主動賓」的結構,若是採用無痛式問答設計,則老師不妨就依照這兩個例子的句構來設計「預設回答」。以下是我的做法:

  1. 【預設回答】因為成長背景會影響一個人長大以後的行為。
    【設想】這麼樣的提問會導出這樣的回答
    【提問】為什麼犯罪專家要研究罪犯小時候的家庭環境?
  2. 【預設回答】因為父母和孩子的成長背景不同。
    【設想】這麼樣的提問會導出這樣的回答
    【提問】父母常常覺得很難了解孩子的想法,你認為原因是什麼?

如此,兩種典型的結構都能練習到,同時,您也許會發現,我對這個生詞的練習策略是採「為什麼………?」或「原因是什麼?」的提問模式,然後讓學生利用目標詞彙說出「原因」,這種「給果求因」的提問是很常用的問答方法,但老師要注意的是「兩者關係儘量越直接越好」,若需要繞半天才會繞到點子上,那這個提問就需要修改了。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