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Posts
Comments

Archive for the ‘[ TCSL ] 近義詞辨析’ Category

我曾不只一次聽到高級班學生說:「我們學過了“因為……,所以……”,為什麼還要學“因……而V. ”呢?」是啊!兩個都是表因果關係的結構,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那為什麼要學呢?

我的答案是斬釘截鐵的「要!」而且,我很鼓勵學生用這個結構,因為,太有用了。理由何在呢?以下我要從「因為……,所以……」與「因……而V.」的差異出發,來說明「因……而V.」的優勢。

【結構上的差異影響其彈性】

「因為……,所以……」構成的是複句形式,所謂「複句」(劉潘故2001)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在意思上有聯繫的單句構成的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句子,複句可分為聯合複句和偏正複句兩大類,聯合複句的各分句之間在語法上是平等的,例如「又……,又……」、「不但……,而且……」;偏正複句的分句在表達意義上有主要與次要之分,而非平等的,像因果複句的「因為……,所以……」,轉折複句的「雖然……,但是……」,條件複句的「不管……,都……」,假設複句的「要是……,就……」,讓步複句的「儘管……,……」,取捨複句的「寧可……,也……」,目的複句的「為了……,……」等等。(關於「不管……,都……」的教學策略請參考前文《條件複句的練習策略-從「不管」講起》)

作為因果複句的「因為……,所以……」之中,「因為」和「所以」各自引領一個分句,「因為」引領的是表「原因」的部份,而「所以」引領的是表「結果」的部份,一般來說,兩者是以「,」隔開的,在句法結構和語義上都具有其獨立性。

相對地,「因……而V.」則是一個「動詞短語」,由「因」所引領的表原因的成份,以及由「而」所引領的表結果的成份,都屬於這個動詞短語的一部份,兩者緊密相連,通常是「不」以逗號隔開的,因此,視為單一而不可分割的結構,而非各具獨立性的結構。

準此以觀,「因為……,所以……」和「因……而V.」在句法結構上存在「二vs.一」的差異,「因為」和「所以」引領的兩個成份幾乎已經佔滿句子所需的份額(quota),但「因……而V.」卻只是一個短語,它是不能單獨成句的,必須搭配其他成份,至少是一個主語如「我」,才能成句它有點像是一個「包裹」,它可以輕易地搭配其他物件(比方說連接詞)而打包在一起,因而具有靈活性。

兩者使用上的差異,在「否定」(negation)和「包孕」(embedding)處理上,特別明顯,以下簡單分述之。

【否定】

如因果關係為「輸掉比賽 -> 喪失信心」,說話者要「否定」這種邏輯推理,應該怎麼說呢?且看下面兩個用「不」否定的句子。

*(1) 我不會因為輸掉比賽,所以喪失信心。

(2) 我不會因為輸掉比賽而喪失信心。

很顯然地,只能用例句(2),例句(1)是錯的。原因在於,動詞短語可以直接在其前面放「不」來加以否定,但作為複句形式的「因為……,所以……」要否定則必須考慮其語義的邏輯因素,反而變得十分複雜。

同樣地,用「沒」否定也是一樣──

*(3) 他沒有因為失戀,所以去自殺。

(4) 他沒有因失戀而去自殺。

很明顯地,例句(3)是錯的,例句(4)才是對的,「因……而V.」的優勢顯而易見。

【包孕】

如要表達更複雜的概念,比方說假設因果關係是「她失戀 -> 自殺 ->(我認為)她太笨了」,這其中,「她失戀」與「自殺」兩者有直接而密切的因果關係,而這兩者的因果關係又是另一項的因果關係的「因」,因此,視為「x-> y -> z」,不如「(x-> y) -> z」來得明確而簡潔,而後者正是運用「包孕」的模式,那麼在此模式下,「因為……,所以……」和「因……而V.」何者為佳呢?

*(5) 如果她因為失戀所以自殺,那就太笨了。

(6) 如果她因失戀而自殺,那就太笨了。

例句(5)是錯的,例句(6)是對的,顯然,包孕句也是以「因……而V.」的用法最佳。

我們不妨再用讓步複句來作測試,若因果關係是「醫生同情病患 -> 給予安樂死 -> 仍然是有罪的」,且看下列兩個句子──

*(7) 儘管醫生因為同情病患,所以給予安樂死,但仍然是有罪的。

(8) 儘管醫生因同情病患而給予安樂死,但仍然是有罪的。

例句(7)是錯的,例句(8)才是對的,而且,由於(8)是包孕句,難度明顯偏高,因此在教學時也較不容易,建議應該分段進行,「梯形」或者說「金字塔式」的練習方式通常對建構這種複雜句子較為有效。

基於以上各項優點,我鼓勵學生學習「因……而V.」的結構,就已經很具說服力了。而且每當學生正確地運用這項結構時,我總會不吝於給予讚美,因為,這麼複雜的句子,要說出來多麼不容易啊!

Read Full Post »

「你們有沒有我的信用卡?」這是我的美國學生說的句子,他週末到信義區的誠品商場買東西,結果信用卡遺失在商場裡,他到曾經購物的櫃台詢問時,說了這句話。
身為華語老師的你大概跟我一樣會覺得有點彆扭,但一想反正語義清楚,且無礙於溝通,也許就放過。但回想一番,根據以往經驗,這個彆扭的句子不只是一個人的問題,幾乎絕大多數的美國學生都可能說出「你有沒有我的N.」的句子。

這個句子出現的語境多半是「遺失了東西」或是「把東西借給別人,過了一段時間要跟對方索回」,在這些情況下,中文和英文的差異出現在主語,也出現在動詞。
請從下列例子看,在同樣情況下,老美和老中的說法有何差異:

(狀況一:遺失了皮夾)
老美:你有我的皮夾嗎?
老中:我的皮夾不見了,你看到我的皮夾了嗎?

(狀況二:跟對方索回之前所借的書)
老美:你還有我的書嗎?
老中:我的書還在你那裡嗎?

為何出現這樣的差異,關鍵何在呢?想必跟中英文差異有關,但這是「視角(perspective)」的問題?還是「語義」的問題?還是其他問題呢?
我目前的推斷是跟「有」的語義有關,英文的“have”和中文的「有」可能有不同的語義測重點,中文的「有」容易使人偏向「所有權」的方向解讀,英文的“have”則可能僅指著「存在於某處」的概念,並沒有所有權的意思。因此,當這位老美當事人去詢問老中一個「對方並沒有所有權」的事物時,這位老中肯定會覺得有些彆扭。
老中的敘述法是,若要表示「存在」則用「在」,如「我的書還在你那兒嗎?」,若要表示「動作」,則不用「有」,而改用「找到、看到」之類的詞,當然,主語就是「你」了。

以上所言僅是我的推斷,還有值得商榷之處,歡迎您提供意見。

Read Full Post »

「我恐怕,如果台灣挑釁大陸,可能使兩岸關係趨於緊張。」
這是學生在課堂上說的一個病句,很顯然地,問題出在「恐怕」,這是很多外籍學生的問題,即使是高級班學生照樣出錯。

那麼,「恐怕vs.怕」,我如何辨析呢?

【為何出現這種誤用?】
根據課本詞彙表上的英文解釋,「恐怕」和「怕」都有
“be afraid”的意思,因此,在許多外籍學生的概念裡,「恐怕」跟「怕」可能是一樣的,以致於“I’m afraid”就是「我恐怕」,“He is afraid”就是「他恐怕」,他們完全忽略了課本生詞表裡,「恐怕」還有一個意思是“I’m afraid”,而事實上,這才是「恐怕」最常用的意思

【恐怕vs.怕之辨析】
「描述」和「形容」的差別在於--
「恐怕」作為
“I’m afraid”,其實是個「插入語」,它可以插在主語前,如「恐怕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選擇。」,它可以插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如「這事要在國內,演員們恐怕早就罵大街了。」而由於「插入語」通常與句中其他部分沒有語法上的聯繫,將它刪掉之後,句子結構仍然完整。
「怕」就真的是句子的核心動詞,絕對不可省略,省略了句子就不完整,如「我怕“秋後算我的賬”。」這句的「怕」一旦省略,就不成句了,或即使成句,語義也會出現極大問題。
「恐怕」作為插入語,常用來表示說話人對事物持有的看法、推斷或態度,這也正可以解釋,「恐怕」為什麼會有“perhaps”的意思;相反地,「怕」沒有這項作用,單純地就是“be afraid”的意思。

【課堂教學策略】
依照我的習慣做法,同樣是以「同一個事件」來分辨「恐怕」和「怕」的差別為佳。首先確立其主要會話功能,「怕」是表示「恐懼」,而「恐怕」則要進行「推斷」。
例如--
師問生:「美國人怕不怕石油危機?」(若學生說怕)「那你認為,美國人會不會因此考慮節省用油?」
師問生:「美國人怕不怕石油危機?」(若學生說不怕,那先要他簡單說明理由)「那你認為,其他美國人都同意你的看法嗎?」

以上兩種情況,我都是先談「怕」,然後再談「恐怕」,理由是「進行推斷」比單純「表達恐懼」來得困難,基本上,我認為在這個組合上,「由易入難」的策略較易操作,因此做了這樣的安排。

Read Full Post »

「首先我要形容一下這個政策的背景。」
這是學生在課堂上說的一個病句,很顯然地,他正在努力使用著新學的動詞「形容」,但問題是,他的動詞用錯了,應該用的是「描述」。

在課堂上遇到近義詞誤用的問題,我考慮的是三個面向:近義詞誤用的成因、這組近義詞的最大區別(但不必涵蓋全面)、課堂的教學策略。

那麼,「描述vs.形容」,我如何辨析呢?

為何出現這種誤用?
根據課本詞彙表上的英文解釋,「描述」和「形容」都是
“to describe”,因此,學生的第一印象裡,兩者有同義或者近義的關係,但區別不明確。若從L1出發,參考台灣教育部的國語辭典,「描述」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事物的情況」,而「形容」則是「描述、描寫」,如此的解釋,也無助於了解其區別。

描述vs.形容之辨析
「描述」和「形容」的差別在於--
「描述」是說話者要指出「事物的內容」,比方說,一個比賽的過程、一個旅遊景點的樣貌、一個感人的故事……等等。例如「管樺在小說《小英雄雨來》中著力描述了還鄉河的風景。」「舊金山一位名叫亨德森的法官在對這個監獄調查後所寫的裁決書描述了這個監獄“嚴重濫用暴力”的情形:“有一個犯人被打掉4顆牙齒”………」因此,「描述」最常搭配「情形、景象、過程」等賓語。
「形容」則是說話者利用一種比喻的方法,來敘述對話者對某個事物的感覺。例如「有人曾用“可怕”二字形容廣州站的春運。」「美國有的報刊用“美國的心在流血”形容這一事件的社會心理影響。」從許多語料可以看到,以「形容」之前常常有「用………來」,或者之後有「好像………一樣」等說法。

課堂教學策略
最好能用「一個事件」來分辨「描述」和「形容」的差別,如此效果較好。而老師若要快速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的用法,也可以通過提問,帶入常用結構。

例如--
「請描述一下,上次地震的時候,你看到什麼?」這項提問中,「看到什麼?」正可以呼應「描述」是指出事物的內容。
接下來,再問:「如果要形容你當時的感覺,你會說好像什麼一樣?」這項提問中,「好像什麼一樣?」也正呼應了「形容」是利用一種比喻的方法,來敘述對話者對某個事物的感覺。

Read Full Post »

這是我在課堂上和學生的問答:

A:你想去飯館吃,還是買回來吃?

B1:(我)都可以!

B2:(我)無所謂!

以上兩個回答,你會選哪一個?

我的學生選了「無所謂」,但我的第一直覺是「都可以」。

兩者差異何在呢?

「無所謂」有兩個語義項,對應到英文,一個是”to be indifferent; not to matter”,接近於「不介意」,一個是”cannot be said to be (e.g. good, bad)”,與「談不上」相似。本次分析與上述語境有關的是前者。

先看看兩個取自北大現代漢語語料庫的例句(以下例句都來自北大現代漢語語料庫):

(1) 購買物品不索要發票的消費者有50%以上,大部分消費者認為發票要不要無所謂。

(2) 我個人受攻擊無所謂,但是黨的改造政策不能否定呀!

從以上兩個例句可以明白看出,「無所謂」多在話題句中,作為「說明」的部份。「話題」部份可短可長,可以是名詞,如「小數目」、「別的」,後頭通常緊接著「也」或是「都」,但名詞出現的頻率很低,絕大多數都是以「句子」形式出現的,主要有疑問句和直述句兩類句式。

疑問句有二,一種是選言式疑問句,如「發票要不要」、「是成是敗」;一種是疑問詞疑問句,如「吃什麼」、「地點在哪裡」、「呆在什麼地方(都)」;而以直述句呈現的也所在多有,如「我個人受攻擊」、「下地獄」。

作為話題句的「說明」部份,「無所謂」一般來說,是說話者用以表示態度的,之前的主語就是說話者本人-「我」,因此可以省略,但若此主語不是說話者,而是另有其人,則必須明白陳述,如「對別人叫他或他的刊物作“海上混蛋”,他是無所謂的。」

而從語義來看,「無所謂」表示「不介意」的意思,這就預設了所指的對象是「負面」的,但當事人之所以「無所謂」,是因為相對來說不具重要性。如例句(2),「我個人受攻擊」是無所謂的,因為「黨的改造政策」更重要。再看下面兩個例句:

(3) 回國不回國你無所謂了,反正在日本有人疼!

(4) 你得好好睡覺,別的都無所謂,因為誰把自己身體搞壞都不值。

從例句(3)(4),看得更清楚,「有人疼」和「別把自己身體搞壞」都是相對重要的事情,因此,「回國不回國」和「別的(事情)」就不重要了。

若從直述句形式的話題來看,其「負面語義」就更清楚了,如上述的「我個人受攻擊」、「下地獄」,這在語境中,可以是事實,也可以是假設,但都是使當事人「受損」的,因此,「無所謂」多少表達了「忍受」的意味。

「都可以」和「無所謂」在句法方面大致相同,但在語義上差別就大了,相對於「無所謂」偏向負面,「都可以」明顯偏向正面,可以譯為”both work; all do”,請看下面兩個例子:

(5) 一到民國來,宅門裡可有了自由,只要有錢,你愛穿什麼,吃什麼,戴什麼,都可以,沒人敢管你。

(6) 女兒見到爸爸一定要像在家裡一樣親熱,不要怕周圍那麼多的人,想對爸爸說什麼就說什麼,想親爸爸,想抱爸爸都可以,都應該。

從例句(5)(6)來看,這裡的「都可以」和「無所謂」一樣,都是作為話題句裡「說明」的部份,差別在於話題成份的語義偏向正面,不論是消極的接受,如「愛穿什麼、吃什麼」,或是積極的支持,如「親爸爸、抱爸爸」,都是如此。

若從表示讓步的語句來看就更清楚了:

(7) 只要她回來,我不究以往,只要她回來,我犧牲什麼都可以!

(8) 叫他早些把婚事定下來,晚幾年要孩子都可以。

例句(7)(8)中,說話者對達成目標(「她回來」和「把婚事定下來」)展現了說話者積極的態度,而在此積極目標下,做出讓步(「我犧牲」和「晚幾年要孩子」)是可以接受的。

回到最初的對話:

A:你想去飯館吃,還是買回來吃?

B:(我)無所謂!

對於發話者A的諮詢,對話者B表達的是「負面」態度,其所言意味著去飯館吃或買回來吃,都沒有什麼可令人期待的。影響所及,發話者A的後續反應很可能就會「偏冷」。

A:你想去飯館吃,還是買回來吃?

B:(我)都可以!

對於發話者A的諮詢,對話者B表達的是「正面」態度,其所言意味著去飯館吃或買回來吃都好,較能給人期待之感。影響所及,發話者A的後續反應很可能就會「偏熱」。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當發話者諮詢意見時,對話者態度若傾向積極正面,則用「都可以」;反之,對話者態度若傾向消極負面,則用「無所謂」。

看看這兩張圖…………………

「都可以」vs.「無所謂」﹦「婚前」vs.「婚後」?似乎有幾分道理。(David the Mandarinholic / 2006-11-05)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