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類 | 標記 | 英文注釋 | 中文注釋 | 例子 |
V | V | Action Verb,Transitive | 動作動詞,及物動詞 | 吃 |
Vi | Action Verb,Intransitive | 動作動詞,不及物動詞 | 哭 | |
Vs | State Verb,Intransitive | 狀態動詞,不及物動詞 | 高 | |
Vst | State Verb,Transitive | 狀態動詞,及物動詞 | 愛 | |
Vs-attr | State Verb, Attributive | 非謂狀態動詞 | 公共、全方位 | |
Vs-pred | State Verb, Predicative | 唯謂狀態動詞 | 夠 | |
Vp | Process Verb,Intransitive | 變化動詞,不及物動詞 | 來 | |
Vpt | Process Verb,Transitive | 變化動詞,及物動詞 | 變成 | |
Vaux | Auxiliry Verb | 助動詞 | 會、能、可以 | |
Adv | Adv | Adverb | 副詞 | 才、難怪 |
Conj | Conj | Conjunction | 連詞 | 然而 |
Prep | Prep | Preposition | 介詞 | 從 |
N | N | Noun | 名詞 | 勇氣 |
N | Pronoun | 代名詞 | 你 | |
N | Place word | 處所詞 | 學校 | |
N | Time word | 時間詞 | 昨天 | |
N | Localiser | 方位詞 | 上,下,左,右 | |
M | M | Measure | 量詞 | 條 |
Ptc | Ptc | Sentence Particle | 語氣詞 | 啊、吧、嗎 |
Ptc | Aspect Particle | 時態助詞 | 了、著、過 | |
Ptc | Verbal Particle | 動助詞 | (關)掉、(看)上 | |
Det | Det | Determiner | 冠詞 | 這、那、某 |
-sep | -sep | Separable word | 離合詞 | 畢業:畢不了業 |
Archive for the ‘[ TCSL ] 語法思維’ Category
鄧守信教授詞類與標記
Posted in [ TCSL ] 語法思維, [ TCSL ] 參考資料, [ TCSL ] 構詞/詞類 on April 18, 2009| 6 Comments »
毕竟
Posted in [ TCSL ] 語法思維, [ TCSL ] 教學小心得 on February 28, 2008| Leave a Comment »
一位老师解释“毕竟”时说,“毕竟”就是after all.
之后,学生写了这样一个句子:“我和你从小一起长大,我毕竟是你的好朋友。”
这个偏误给我不少反思。
经我查证词典的结果,“毕竟”的确可以对应英文的”after all”(不知是否100%),“毕竟”和”after all”都有两个用法:
其一是:used when you are explaining sth, or giving a reason(Oxford Univ. Press),换成中文,可以说是“提出一个对话各方以至于社会普遍认知的理由,来说明或强化自己的论点。”
【例一】股市表现不好,但投资者目前没有必要绝望,毕竟中国的宏观经济还在高速发展。(摘录并改写自Google News中国版)
说话者的论点是“投资者目前没有必要绝望”,其举出的理由是“中国的宏观经济还在高速发展”。
【例二】找加拿大的亲朋帮忙申请……虽然亲戚和朋友人在加拿大,对加拿大院校有一定了解,也熟悉加拿大的生活环境,可以为国内的学生提供一些建议做参考,但亲戚和朋友毕竟不是申请学校方面的专业人士,可以提供的帮助还是有限的。(取自Google News一则谈2008留学加拿大常见误区的报道)
说话者的论点是“人在加拿大的亲戚和朋友可以提供的帮助还是有限的”,其举出的理由是“他们不是申请学校方面的专业人士”。
这两个例子显示,“毕竟”所引领的理由部分,可以在“论点之前”,也可以在“论点之后”,同时,“毕竟”可以在主语前,也可以介于主语和动词之间。
这第一项语义是一般语言教学的重点,也是我们在这个帖子里讨论的焦点。
回头看学生的句子“我和你从小一起长大,我毕竟是你的好朋友。”为什么不对?因为“我和你从小一起长大”是一个“事实”,而不是“论点”,当然就不对了。
“毕竟”和”after all”的第二个用法:despite what has been said or expected (Oxford Univ. Press),换成中文可以说是“前面陈述某项说法或预期(而非提出论点),‘毕竟’则交代一项不符合这项说法或预期的结果。”因此,常常搭配“虽然…,但是…”或“尽管…,但是…”出现。
例一:同大多数初来乍到的中国朝鲜族同胞一样,沈振奉选择了到工地打零工,而妻子则在餐厅找了份工作。在韩国,打一天短工的工钱是7万-10万韩元(1万韩元折合76元人民币),而在餐厅帮忙一个月可挣到100万韩元。虽然工作辛苦,两人也不能经常见面,但收入毕竟比在东北老家高多了。(取自Google News中国版)
前面的陈述是“工作辛苦,两人也不能经常见面”,这显示着负面意涵,后面交代的是“收入比在东北老家高多了”,这显示着正面意涵。
例二:恒源祥生肖广告受到各界批评,但毕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改写自Google News中国版)
前面的陈述是“恒源祥生肖广告受到各界批评”,这显示着负面意涵,后面交代的是“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显示着正面意涵。
学生的句子“我和你从小一起长大,我毕竟是你的好朋友。”为什么不对?因为“我是你的好朋友”并未提出一个“不符合这项说法或预期的结果”,若改成“我和你虽然从小一起长大,但将来毕竟还是要过不同的生活。”(我举的这个例子可能不太好,各位不妨举个好的例子给我指正。)
“but”
Posted in [ TCSL ] 語法思維 on June 17, 2007| 1 Comment »
Notice how the team reacts when coach Gregg Popovich said “but“.
What does “but” imply here?
下面這段影片(21秒):NBA聖安東尼奧馬刺隊贏得2007年冠軍,教練Popovich跟隊員講話時,一個“but”引起了我的注意,到底球員們有何反應?這項反應跟“but”有何關聯?
【拋磚引玉】徵求「話題-說明句(Topic-Comment)」
Posted in [ TCSL ] 語法思維, [ TCSL ] 教學小心得 on December 20, 2006| 2 Comments »
學生寫的日記裡出現了這兩個句子:
「因為天氣那麽糟糕,我跟朋友一起去酒吧的時候,看到很少的客人。」
「雖然歷史上的中國人美學好像很先進,現在看到比較少的優雅的東西。」
以上兩個句子顯然是在作出「說明」及「評價」,換作L1,必然優先選擇最能表達說明及評價的「話題-說明句」,但L2未必有此意識,或者有此認知,但缺乏此敏感度。這讓我有所警醒,也許我該「主動而明確地」告知「話題-說明句」的常用類型,以提高其認知及敏感度。
為此,我歸納了幾個常用甚至必用「話題-說明句」的類型:
(1) 作謂語的形容詞:必作謂語的形容詞,如「不夠、不足、繁多……」,常作謂語的形容詞,如「深刻、顯著、完整、隨便、順利、流利、棘手……」。這類形容詞和其前名詞的常用搭配關係需要熟記,老師有必要提醒及幫助學生學習。
(2) 英語句式中的「it is 形容詞that…」,尤其是「that…」較長時,漢語必須將「that」所引領的關係子句提到句首作為話題,如「保持強硬態度比讓步對他們更有利。」「如果再用攝影機講述一遍觀眾早已熟知的英雄故事顯然毫無意義。」這類句式中的形容詞是用來作出評價的,十分適合轉換為「話題-說明句」。
(3) 在「篇章連貫」原則下,若將賓語提到句首,則形成「話題-說明句」,如「外交部長朱佩昨天發表講話說,加強駐阿外交和領事機構的安全的補充措施已經制定。」「這些問題都已刻不容緩地提上了改革的議事日程。」這兩個句子裡的「補充措施」和「這些問題」分別是動詞「制定」和「提」的賓語,但在篇章連貫的原則下,提到句首便形成了「話題-說明句」。不過這類句式在「被字句」濫用的風潮下,也可能轉而以「被動句」呈現。
以上是我對提示外籍學生使用「話題-說明句」的操作方向,由於思慮未周,只能算是「拋磚引玉」,若能得到各方意見分享,乃是萬幸。
從「理直氣壯」怎麼練說起
Posted in [ TCSL ] 語法思維, [ TCSL ] 教學小心得 on November 12, 2006| Leave a Comment »
「理直氣壯」是我星期一新課裡頭的焦點詞彙之一,我當然要構思如何練習。而關於定式、詞彙、說法的練習,我大致上會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 最具代表性與學生最容易掌握語義的用法:某語言點可能適用於十種語境,但其中一種的使用頻率最高,那就以這個為優先教學對象。若這個用法正是課本中的同一用法,那自然是最理想,若非,則斟酌情形決定補充或是下回再說。
附帶一點,我常搜尋北大現代漢語語料庫來選擇最具代表性,以及學生最容易掌握語義的語句。
(2) 最主要的會話功能為何?(是用來舉例、對比、反駁、建議,還是解釋……)
(3) 運用哪個語境操練最有效率?(找出可以涵蓋同一課上所有學生的特定語境,然後,選擇這個語境進行練習,換句話說,「用一個語境打通關」,而不是給每個學生創造一個不同的語境。?
基於以上三個原則,回頭來思考如何練習「理直氣壯」的問題。
(1) 最具代表性與最容易掌握語義的用法:我用北大現代漢語語料庫搜尋到337筆語料,我選擇的典型目標語句是「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提高,敢於理直氣壯地保護自己的權益了。」我的解釋是「當一個人打算進行一項行動前,可能思考其合理性(儘管有時是主觀的)。若一個人取得其合理化的依據後,則會用這個道理,以及信心堅定的態度,來進行這項行動。」如上述語料,消費者要保護自己的權益,而由於消費者自我意識提高,已經成為普遍的概念,因此就具有了合理性,使得消費者能理直氣壯地保護自己的權益。
同時,也值得注意的是「理直氣壯」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當「狀語」來修飾動詞,因此,選擇語料時,要特別考慮這一點。
(2) 最主要的會話功能:從實際語料和日常使用語境綜合考慮,「理直氣壯」的會話功能在於「表達堅定地進行某項行動的態度」,就像是「有理走遍天下」一樣,而「敢於」二字十分有助於表達這類概念,因此,我選擇上述消費者爭取權益的例句是有其道理的。
(3) 運用哪個語境操練最有效率:當然,不可否認地,「有理」未必都能走遍天下,有人站在理上就敢(或是「會」)力爭;反過來說,有人站在理上,卻未必敢(或是「會」)力爭。有人在光譜的這端,有人在光譜的那端,而這項差異,正好提供了選擇語境的絕佳線索,我直接想到的提問範例是:「你在大陸旅行時,跟一個大陸人因人權問題而發生爭論,我相信,你一定有你的道理,但是你會不會理直氣壯地批評大陸沒有人權?」我會促使學生回答「會理直氣壯地提出批評」或「不會理直氣壯地提出批評」,並讓他們陳述自己之所以批評與不批評的理由何在,如此就可以引發學生共同討論,這就是我所謂的「一個語境打通關」的例子,最明顯的好處是,節省老師構思不同語境的時間,而且還能進行深入討論,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好!vs.好好好!
Posted in [ TCSL ] 語法思維 on November 9, 2006| 2 Comments »
「好!」跟「好好好!」有什麼差別?這個問題,我猜大概沒有什麼人討論過,一般關於詞語重疊的研究,都是「二疊式」,如「AA式」、「AABB式」、「ABAB式」,很少談「三疊式」,如「AAA式」。為什麼呢?難道是沒有什麼研究價值嗎?我想,未必。
近日一則新聞報導讓我注意到「AAA式」的特殊性。根據東森新聞11/8報導:台開內線交易案在經歷密集開庭審理之後,今(8)日進入總結辯論,檢察官提出論告,以3大論點認定趙家父子涉嫌內線交易。而當檢察官陳述時,趙建銘在法庭上竟然嚼起了口香糖,法官大為動怒,要他當場吐掉,而趙建銘一連回了3次「好好好」。
(本照片取自蘋果日報之當日報導)
由於法庭辯論無法對媒體公開,因此,我只能揣摩著被告趙建銘的語氣,並且初步得到結論--「說話者連用三個好,顯示不耐煩或心不甘情不願。」理由何在呢?若被告心服口服,那麼,他應該只說「好!」而不會說「好好好!」他說:「好好好!」反而會出現不耐煩或心不甘情不願的語氣。
此外,被告也不會說「好好!」因為「好好」「AA式」只能用作修飾動詞的「狀語」或修飾名詞的「定語」。在上述情況下,只可能出現「光桿的好」,或「三連好」,而不會有「二連好」。
如何看待這項問題呢?
(1)能出現「AAA式」的語詞不太多:大致上以「動詞」和「形容詞」為主,動詞通常是在對話中出現,而且多半是祈使句,如「來來來!」「走走走!」「滾滾滾!」,當然,也有Stative verb(靜態動詞),如「快快快!」「好好好!」
形容詞的「AAA式」則多半出現在方言中,如閩南語說「衫洗到白白白!」國語或普通話都絕少。
(2)「AAA式」是加量還是減量?上述的例子「來來來!」「走走走!」,以至於「快快快!」「白白白!」都有強調的作用,應屬於「加量」;但「好好好!」似乎不是那麼回事,「好!」是表答應,表接受,「好好好!」不是強調答應,也不強調接受,反倒是走相反方向,有「敷衍」的味道。因而「好好好!」反成了「AAA式」中的異數。
(3)從語調來看,「來來來!」「快快快!」「好好好!」都是三字連說,語調較為急切;方言中形容詞三疊式則較為舒緩,有時第一字說完,會稍作停頓,才接著說第二字、第三字,如上述的「白白白」。說話者若表示不耐煩,當然語調會偏於急切,而非舒緩。
由此看來,「好!」是簡單扼要地表達答應或接受;而「好好好!」則表達了不耐煩或心不甘情不願的語氣。一向給人態度高傲之感的趙建民,被法官斥責時,顯然是選後者的可能性遠大於前者。
以上論點是我個人意見,歡迎各位提出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