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Posts
Comments

Archive for the ‘[ TCSL ] 教學小心得’ Category

「僅……就V.」或是較為口語的「光……就V.」對中高級華語學習者來說並不陌生,但真的能活用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原因可能來自不常使用,也可能來自根本不知道怎麼用,而據我的經驗,這個責任不在學生,而在老師,因為,老師沒有讓學生明瞭這個句型到底做什麼用。

對!「這個句型到底做什麼用?」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句型有什麼會話功能?」正是一大關鍵。而這也是我思考一個句型時的基本著眼點,我相信,這也是外籍學生們心裡最根本的聲音。

我們教學生某一個句型不是因為教材裡列為重點,而是因為這個句型對學生的語言交流有實質用途,那麼,我們身為老師就有責任幫學生找出其實質用途。

 

【確定會話功能】

回到本文主題,句型「僅……就V.」到底做什麼用?從L1的實際用法可以得知,「僅……就V.」是用來提出例證,以證明先前的論點是正確的。此結構可以標示為「Statement+example++comment。請見以下例句:

(1) 剛發佈的《中國人才發展報告》顯示,2005年我國2500萬人因沒能“盡其才”而被無端消耗。

–Statement:中國人力資源浪費的問題很嚴重(本句並未明示)

–Example2005

–Comment:有2500萬人(才)被無端消耗

(2) 1994年,北京市小轿车被盗案件直线上升,市人民保险公司一至九月理赔800多起

–Statement:北京市小轎車被盜案件直線上升

–Example:市人民保險公司一至九月

–Comment:理賠800多起

例句(1)和例句(2)中的三個成份-「StatementExampleComment」,理想狀態是老師只需要給學生一個情境(situation),然後,這三個成份都可以由學生自行完成,如此,才有助於讓學生掌握整個結構。

要注意的是,為了有助於學生輕鬆舉例,老師提供的情境最好是「範圍廣一點,概括性強一點,而不要侷限」。如「北京市汽車違規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就比「北京市汽車違規超速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範圍來得廣,學生可以自行發揮的空間較大,也就有助於達到活用的目的。

 

【實際操作】

我的做法如下:

假設課本語句為「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去年10月6日的报告,美国穷人人数连续四年增加,仅19921993年间就增加130万

總的來說,身為老師的我在這段與學生的問答中維持的原則是:

(1) 目標句式以「公式化」提問法誘導學生學習。(本文:「請你舉個例子,讓我對這個問題更清楚」)

(2) 學生初步掌握句式之後,以「替換」方式活用。(本文:「時間」替換為「地點」)

(3) 當學生掌握能力提升之後,可適度將「控球權」放給學生主導。(本文:採取開放式提問)

(4) 善用手勢有助於讓老師減少說話,並有效促使學生說話。(本文:善用板書)

Read Full Post »

有人(中文母語者)問我,如何幫他解決總是把「冷」發成「něng」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在外籍學生身上看到得並不多,反倒是我們國人比較多。對有的人來說,發出邊音「l」不是問題,「快樂、好了、來了」這些音一點問題都沒有,但碰到了「冷」,那就邪門了,怎麼發,就是會發成「něng」。如何正確地發出「lěng」的音,還真是一大難題,因此,我對此思考了一番。

關於「冷 lěng」的發音問題,我想,可以把握兩個原則來嘗試改正。
一個原則是「從已知推未知」,換句話說,「從能發對的音開始,然後逐步完成轉換」,另一個原則是「完全不要想那個漢字,光想發音」。

方法一:從leng的四聲搭配著手

首先,可以這麼做:請你發「愣」這個音,你可以說「我愣住了」或是「別發愣」,如果你的「愣」發音是「lèng」,那麼,很好,請你試著發「leng」的四個聲調,「lēng…léng…lěng… lèng」,再度調整一下次序「lèng…léng…lěng…lēng 」,然後,再度調整一下四聲的次序,發音的時候,千萬不要想漢字,光想拼音就好。

當你能準確地說出「leng」的四聲搭配,那麼開始讀出這些拼音「fālēng…fāléng…fālěng…fālèng」,調整四聲順序,說「fāléng…fālèng…fālěng…fālēng」,掌握之後,再換發「hěnlēng…hěnléng…hěnlěng…hěnlèng」,然後再度調整四聲順序,練習一番。

當你都能掌握了,最後就用這個音「hěnlěng」來檢測,但注意「還是不要想漢字」。
當你能掌握了發音要領,才看著漢字,把這個「音」和漢字的「形」連結在一塊,當作一個「新詞」一樣,最後,才把這個「音」、「形」和冷的「義」結合在一起,再試著說這個詞:「好冷」,之後說「很冷」,然後,再說句子「今天真冷。」帶上一點誇張的寒冷感覺更好。

我這麼建議的理由是:「冷」的詞義和不正確的發音「něng」,若已經深植於心,要立刻改變未必容易,因此,我要你先避免跟這個認知產生聯想,而是當作一個新的字詞來認識,如此,一步一步建構認知,就可能奏效。

當然,我不敢說,我想的這一招一定管用,你不妨先耐心地試試看。我要強調的是,你必須一步一步地做,千萬不要急,不要想馬上掌握,而是通過這種誘導,使你跟原來的認知「脫鉤」。

方法二:從韻母著手

若方法一無效,我另外還想了一個方法,那就是轉換角度,「從韻母著手」,而非從聲母著手。

請你發一系列以「eng」為韻母的字,如你對發「eng」有問題,那麼就念做「eng-ge」好了,這樣有助於把舌尖拉後。掌握了「eng-ge」,開始說「kēngge…téngge…gèngge…zēngge…shěngge」,掌握了感覺之後,才帶入「réngge…. léngge…lěngge…lèngge」,上手之後,別忘了把練習用的「ge」去掉,回歸本來的「réng…. léng…lěng…lèng」。在整個練習中,完全只想發音,不想漢字,也不想冷的感覺,等到發音掌握了,再聯想字形字義的問題。

這是我目前想到的辦法。您若有個人心得,歡迎分享。

Read Full Post »

中文大數和英文大數的轉換經常是令學生頭痛的問題,即使不是令人頭痛,也要傷一下腦筋,才可能琢磨出來。那麼到底有沒有比較快的轉換法呢,我相信有,至少也有一種吧!

我所提供的方法如下──
「中-Eng轉換法」:
(1) 萬位的小數點往左推兩位數,則得到
million。如1346萬,則小數點往左推兩位數,成13.46million。
(2) 億位的小數點往左推一位數,則得到billion。如134億,則小數點往左推一位數,成13.4billion。

Eng-中轉換法」:
(1) million的小數點往右推兩位數,則得到萬。如3.25million,則小數點往右推兩位數,成325萬。
(2) billion的小數點往右推一位數,則得到億。如3.25billion,則小數點往右推一位數,成32.5億。

總的來說,「中轉Eng.」則向「左」推,「Eng.轉中」則向「右」推。萬位推「兩」位數,億位推「一」位數。

不過,我的方法未必最好,您有什麼撇步,歡迎分享。

Read Full Post »

有老師問「V.了」怎麼教,對我這個以中高級教學為主的老師而言,似乎是個很遠的事情,但我還是認真地想了一番。謹此提出一點淺見,藉以拋磚引玉。

我教學時,所思考的第一個問題,通常不是“how”,而是“why”?換句話說,不是「怎麼教」,而是「學生為什麼要學這個」,這也正是學生學習時,最常思索的問題--「我學這個要做什麼?」

我們回過頭來思考一下,學「V.了」要做什麼?有人說,「了」不就是表「動作的完成」或「狀態的改變」嗎?是的,沒錯。但是,我們若把這一套說法拿來教學生,學生能否掌握?學生想:「V了是表示動作的完成」,那麼他可能說:「我週末跟朋友去墾丁玩了」。然後,你發現,得開始跟學生解釋所謂動作內部結構的問題,那麼災難就來了。

我們的思維得從「將概念具體化」開始,「動作的完成」與「狀態的改變」是基本概念,到底能如何具體呈現,而且要「讓學生容易上手」應是課堂教學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以下,就「V.了」表「動作的完成」為例,談談我的看法。我認為,這個結構最適合談的是「已完成的進度」,理由何在呢?請思索一下………

練習「V.了」時的必要條件:

(1) 活動:需要掌握學生已知的動賓搭配,如「吃飯、學漢字、看電影」。

(2) 已完成的進度:這麼說是可以避免「動作的完成」造成的模糊,無論是「一次性完成」的動作,或是「可分階段完成」的動作都一體適用。

(3) 數量:若談已完成之進度,那麼勢必要予以量化,那麼,就需要數字,或者是能模糊地表示數量的說法,如「一點、一些」

(4) 量詞:有數量,基本上需要搭配量詞,或者是用表示時間段的說法,如「一個小時」。

綜合以上條件來看,最合適的會話功能,就是談「已完成的進度」。而要讓學生容易上手,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必須清楚掌握學生已知的漢語語言知識。(一般來說,「V.了」作為動作的完成通常在初級教材的前幾課,學生的詞彙可能還很有限。)

教學活動可分階段進行:(以下例子未必最好,僅供參考)

〔第一階段:奠基〕

師:週末你看書嗎?
生:週末我看書。
師:你看幾本書?(「了」在語調上刻意強調)
生:我看了三本書。
師:很好,我也看了三本書。
生:你看什麼書?(學生有可能如此順勢提問)
師:我看
Playboy,我看了三本Playboy。那你呢?你看什麼書?開開玩笑,何妨?通過雙向問答,師生可以進行有意義的溝通)

(若學生初步掌握了要點,那麼老師可以適度把控球權交給學生,如:「週末你做什麼?」然後依樣畫葫蘆即可。)

〔第二階段:鞏固與延伸〕

老師準備一些圖片,讓學生猜圖片中的主角做了什麼?比方說,「一個大胖子的卡通圖片」(但注意,若班上有體型較胖的學生,這個就得拿掉不用。)如此,學生可以用已經學得的用法,看圖說事情,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

老師也可以用一個假設的情境,讓學生腦力激盪,說故事。比方說:「昨天,我的同學很奇怪,他…………。」

總的來說,要教「V.了」很不容易,老師要綜合考慮其語法層面、交際層面、情境層面,可以說工程浩大,但成功的教學,必定使學生獲益匪淺。

以上只是個人淺見,歡迎老師們提供經驗分享。

Read Full Post »

這篇要談的不是宗教,而是語言。

課堂討論中談到「福音」一詞,我和學生意外地發現了中英文對「福音」和“gospel”定義的差異。

「福音」一詞原意為“佳音”、“喜訊”、“好消息”,這是譯自希臘文的Eu-angelion及希伯來文的Besorah。在 希臘文化內,福音一詞,表示一個報信者傳報的好消息,例如戰事勝利和某些大事等;此外,更指一切關於皇帝的好消息,例如太子誕生,新皇登基等。耶穌的宗徒 們,特別是保祿(天主教譯作保祿,基督教譯作保羅)因希臘文化的影響而引用這名詞,表示耶穌基督是天父給世人帶來的真喜訊。

在 現代漢語中,「福音」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基督教徒稱耶穌所說的話及其門徒所傳布的教義」,如「傳福音」、「路加福音」;一個是「有益於公眾的言論」,簡 單說,就是「好消息」的引申,例如「如果真的“買一送一”,那真是消費者的一大福音。」從現代漢語的實際語料中可看出,前者的使用範圍基本僅限於宗教界; 相反地,後者的使用範圍就廣多了,因此,大致可以說,「福音」的主要中文語義就是「好消息」。
英文字“gospel”原本是由“god”(good)“spel”(story, message)兩個部份組成,原意就是“good news”。但如今“gospel”的主要語義已經出現了變化,現在最主要的語義是“something that is completely true(真理)”,例如“Don’t take everything she says as gospel.”意思是「別把她的話都當真。」而原本“good news”的語義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了。

想不到,「福音(gospel)」的原始本義居然靠中文得以保存。

Read Full Post »

遇到對話頻率接近的學生,是老師的享受。今年一個迷你報告課(minitalk)的學生跟我一樣是個棒球迷,將來他會從事公關方面的工作,演講和致詞的機會不少,為了幫他建構「漂亮的演講」模式,我運用了棒球場上指派投手的概念,對他構思報告產生了強化的效果。

pitcher vs. report
【專業分工的投手類型】

先談一下棒球。「精密分工」是講求專業的現代一項關鍵思維,在職業棒球場上亦然。打一場球,球隊會根據不同階段的功能或狀況,派出不同類型的投手,基本上,有下列幾種:(以下有關投手類型之內容摘錄自Wikipedia

「先發投手(starting pitcher)」:一般而言,先發投手是球隊中較具有續航力與壓制力的投手,先發投手至少要能投滿5局。而據美國大聯盟的定義,「優質先發」是投滿六局,退場時的單場失分為三分以內,台灣之光王建民常常有優質先發的表現。

「長中繼投手(long reliever)」:當先發投手體力不濟或失分太多時(投不滿5),於比賽前期接替先發投手,希望能控制局面以俟球隊反撲。

「短中繼投手(middle relief pitcher)」:通常於第6,7局登場接替先發投手。

「中繼投手(set-up man)」:負責王牌救援投手尚未上場前之接替工作,通常於第8局登場。台灣強力左投郭泓志在改當先發投手之前,也曾擔任過set-up man的角色。

「王牌救援投手(closer)」:當球隊領先幅度很小時負責最後一局把關任務,守住球隊戰果之投手,俗稱終結者或守護神,通常於第9局登場。

「一人左投(left-handed specialist)」:專門對付左打者之左投,通常只投一個打席即退場。

【建構報告如同指派投手】

我的迷你報告課,基本上只要求學生做「五分鐘」報告,在這五分鐘前,是七八分鐘的現場準備;而報告完畢之後,則是討論時間。在這五分鐘的報告中,學生多半採「三段式」結構-「導言、分析、個人意見」。每個人都會發展出或多或少的策略,把所謂「漂亮的說法」,安插在不同段落,如「眾所周知」一定用在導言部份,那就是「先發投手」。「不妨拭目以待」帶有期許未來的味道,通常安排在個人意見的部份,那不就是「終結者」嗎?

每個球隊的教練不同,每個學生的程度和思維模式也有所差異,因此,會安排在不同階段的投手(說法),作用自然有所不同。依照我學生目前的架構,可以下圖說明:

pitcher_report

在這個報告架構中,可以「預先定案」的是開頭的「導言」、最後的「個人意見」,分析的部分只能「打游擊」,看不同的主題,臨時決定不同的戰術,運用不同的搭配組合或句型,不過這未必是最難的。我認為,最難的是扮演「過渡角色」的set-up man。因為,個人意見(終結者)已經預先定調了,「不妨拭目以待」的說法,顯示學生已決定做出正面結論,那麼,剛腦子裡打完游擊混戰之後,如何順利轉進預設的終結戰,是非常需要技巧的。

 

“I know your set-up man is working.”

從學生報告時思路的鋪陳,以至於表情的變化,可以看得出來,要讓這個「set-up man」順利完成過渡角色絕對是高難度的。有一回,學生談美國選後問題,分析民主黨之所以在2006年期中選舉獲勝的原因之後,表達了個人對民主黨掌握國會的憂慮,順著報告的架構和學生的思路,一路下來,我已經預見,「終結者」快要上場了,但「set-up man」在哪裡呢?到底開始熱身了沒有?若跳過這一層而直接派終結者上場,肯定十分突兀。看著他的表情,我猜想,學生跟我一樣也在苦思。

而就這關鍵時刻,一句話:「如果民主黨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勢必不能解決政治僵局。」我知道,「set-up man」出現了,因為「只考慮自己的利益」突顯了「狹窄」的意涵,正好可以接到預設的「把眼光放寬,把眼光放遠」的基調,而那首詮釋這項基調的「唐詩」(強而有力的「終結者」),不就可以順利登場壓軸了嗎?

當他講完,我點頭稱許道:”I know your set-up man is working.”

他也點頭笑了。

Read Full Post »

「不管…,都…」是我今天課文句型中的重點之一,它屬於條件複句的一種,儘管對高級班學生來說,條件複句如「不管…,都V.」、「只要…,就V.」、「只有…,才V.」,都已經是「老朋友」了,但是真正會常常主動「想到老朋友」的外籍學生卻並不多。事實上,在外籍學生的母語裡,通常都有相對應的結構,只不過,換了一種語言,其使用的積極性難免會有所減損,這也就是即使到了高級班還是要視情況複習的緣故。

所謂「複句」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在意思上有聯繫的單句構成的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句子叫複句。構成複句的單句叫分句。(劉潘故2001)劉潘故把複句分成三大類,分別是聯合複句、偏正複句、多重複句,本文談的「條件複句」是偏正複句類的一種。

偏正複句是說,複句中的分句在表達意義上有主要的,有次要的,而不是平等的。表達主要意思的分句是「正句」,另一個分句是「偏句」,因果複句的偏句為因,正句為果。同樣地,條件複句的偏句為條件,結果為正句。

「由不變而入變」乃為上策。條件複句的教學,應從正句下手。

「不管…,都V.」這個複句是表示在任何條件下都會產生正句所說的結果,不變的是「結果」,會變的是「條件」,因此自然由「結果」開始。

再檢視一下,我思考詞語練習的幾個方向:

(I) 最具代表性與學生最容易掌握語義的用法:「不管…,都V.」,只有一種用法,因此,這個方面沒有選擇用法的必要。

(II) 最主要的會話功能:「不管…,都V.」用在表達說話者的既定立場,顯然是最容易上手的,因為外在條件是變的,但既定立場是不變的。

(III) 運用哪個語境操練最有效率?:從外籍學生熟悉的主題出發,應是基本原則,主題可以來自其成長背景、工作經歷、興趣所在,以及前幾課的課文,選項其實是很多元的。我的學生是美國人,一直關心兩岸問題,談談中共的基本立場吧!

以下是一個我目前規劃的例子──

(1) 師:「你認為,中共會繼續發展核武嗎?」(這是從課文裡摘出的句子)

(2) 預期學生回答:「一定。」

(3) 師:「如果美國反對呢?」(視情況決定是否提示)

(4) 預期學生A回答:「不管美國反對不反對,中國都會繼續發展核武。」

(5) 師:「如果中國人民反對呢?」

(6) 學生B:「不管……,中國都V.

(7) 師:「除了繼續發展核武,中共領導還強調一定會做什麼?」(「強調」是表示立場的字眼)

(8) 學生C:「中共領導強調打擊貪污腐敗。」(舉例)

(9) 師:「如果碰到困難呢,怎麼辦?」(順著學生的舉例往下發展)

(10)學生C:「不管碰到什麼困難,中共都會打擊貪污腐敗。」(全稱)

(11)師:「比方說,什麼困難?」

(12)某學生:「比方說,地方政府不合作。」(特定)

(13)某學生:「不管地方政府合作不合作,中共都會打擊貪污腐敗。」

想達到「一個語境打通關」的目的,還可以選用更貼近學生自身看法的主題,如「你認為,面對兩岸問題,美國應該採取什麼態度?」然後問學生「如果碰到困難呢?」以及「碰到什麼困難?」來引導學生練習這個句構,大致上,從「全稱」到「特定」較為容易,換句話說,從「疑問句」到「選言式」較容易進行。

值得注意的是,從例句(3)過渡到例句(4),從例句(9)過渡到例句(10),以及從例句(12)過渡到例句(13)都需要進行「微調」,將語義指向偏單向的肯定句(美國反對)或否定句地方政府不合作,微調成「選言式」,如「反對不反對」、「是否反對」、「合作不合作」,或者是「疑問句」,如「碰到什麼困難」,否則,學生可能說「不管美國反對,中共會繼續發展核武嗎。」「不管碰到困難,中共都會打擊貪污腐敗。」(其實,反思英文用法,這項偏誤是不難克服的。如英文會說No matter US oppose or not,那麼「不管美國是否反對」幾乎是一對一的對應。)

總結上述範例,在此,我要將前述的思考詞語練習的方向,多加上「(VI) 句法結構上的微調」,因為,若語境的搭配恰當,但句法結構錯誤,必然減損其完美性,因此,句法結構不能忽視。

Read Full Post »

「理直氣壯」是我星期一新課裡頭的焦點詞彙之一,我當然要構思如何練習。而關於定式、詞彙、說法的練習,我大致上會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 最具代表性與學生最容易掌握語義的用法:某語言點可能適用於十種語境,但其中一種的使用頻率最高,那就以這個為優先教學對象。若這個用法正是課本中的同一用法,那自然是最理想,若非,則斟酌情形決定補充或是下回再說。
附帶一點,我常搜尋北大現代漢語語料庫來選擇最具代表性,以及學生最容易掌握語義的語句。

(2) 最主要的會話功能為何?(是用來舉例、對比、反駁、建議,還是解釋……)

(3) 運用哪個語境操練最有效率?(找出可以涵蓋同一課上所有學生的特定語境,然後,選擇這個語境進行練習,換句話說,「用一個語境打通關」,而不是給每個學生創造一個不同的語境。?

基於以上三個原則,回頭來思考如何練習「理直氣壯」的問題。

(1) 最具代表性與最容易掌握語義的用法:我用北大現代漢語語料庫搜尋到337筆語料,我選擇的典型目標語句是「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提高,敢於理直氣壯地保護自己的權益了。」我的解釋是「當一個人打算進行一項行動前,可能思考其合理性(儘管有時是主觀的)。若一個人取得其合理化的依據後,則會用這個道理,以及信心堅定的態度,來進行這項行動。」如上述語料,消費者要保護自己的權益,而由於消費者自我意識提高,已經成為普遍的概念,因此就具有了合理性,使得消費者能理直氣壯地保護自己的權益。
同時,也值得注意的是「理直氣壯」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當「狀語」來修飾動詞,因此,選擇語料時,要特別考慮這一點。

(2) 最主要的會話功能:從實際語料和日常使用語境綜合考慮,「理直氣壯」的會話功能在於「表達堅定地進行某項行動的態度」,就像是「有理走遍天下」一樣,而「敢於」二字十分有助於表達這類概念,因此,我選擇上述消費者爭取權益的例句是有其道理的。

(3) 運用哪個語境操練最有效率:當然,不可否認地,「有理」未必都能走遍天下,有人站在理上就敢(或是「會」)力爭;反過來說,有人站在理上,卻未必敢(或是「會」)力爭。有人在光譜的這端,有人在光譜的那端,而這項差異,正好提供了選擇語境的絕佳線索,我直接想到的提問範例是:「你在大陸旅行時,跟一個大陸人因人權問題而發生爭論,我相信,你一定有你的道理,但是你會不會理直氣壯地批評大陸沒有人權?」我會促使學生回答「會理直氣壯地提出批評」或「不會理直氣壯地提出批評」,並讓他們陳述自己之所以批評與不批評的理由何在,如此就可以引發學生共同討論,這就是我所謂的「一個語境打通關」的例子,最明顯的好處是,節省老師構思不同語境的時間,而且還能進行深入討論,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Read Full Post »

對學生來說,做口頭報告幾乎是家常便飯,但從口頭報告中,同時得到「知識」和「情感」上的滿足,進而勇於接受新的挑戰,卻未必是每次都有的經驗。關鍵何在呢?我認為,未必是在「知識」方面。

華語教師在聽取外籍學生報告時,通常要記錄報告中所出現的偏誤或錯誤,以便於之後討論。但有的學生對「糾錯」一事非常敏感,以致於有的資深老師告訴我,要練就一邊眼睛看著學生報告,一邊動筆做記錄的能力,力圖讓學生不會意識到老師正在「糾錯」。

在報告結束後,老師就指出學生哪裡錯,哪裡需要改,畢竟,口頭報告這種評量方式,其目的不僅在於檢測學習效果,更在於鞏固學習成效,以致於促進學生進步。

但問題是,不管老師是否設法轉移學生的注意,「糾錯」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偏向「負面」的事情,不然為什麼有的學生會有排拒心理呢?,每次口頭報告之後,除了延伸討論之外,是不是總是在「糾錯」呢?當然不是,老師還可以做的是「給學生鼓勵」,而且是「實質鼓勵」。

如何「實質鼓勵」呢?我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好壞並舉」。若說「糾錯」是挑出學生報告中「壞」的部份,那麼,我一定同時要指出學生「好」的部份。

由於,我不是能一邊看著學生一邊做記錄的人,但又想同時達到「糾錯」與「鼓勵」並重,因此,我的辦法就是「錯誤的」跟「漂亮的」說法都記錄,而且,我還會視情況,有意地放寬對「漂亮的」評斷標準,最後討論時,學生會聽到我的「建議」,也會聽到我的「肯定」。

這不但在單班課有效果,在合班課,同樣有效,因為,老師提出A學生某項「很漂亮」的說法,會對其他學生產生鼓勵作用。而基於每個人學習興趣和經驗的差異,每個人報告都有其「漂亮」之處,因此,就提供了老師不同的肯定方向。

以下舉個例子,說明,我如何對學生的口頭報告做記錄。

〔課型〕:單班課
〔學生國籍〕:美國
〔學生程度〕:高級
〔報告主題〕:美國期中選舉分析(大陸稱中期選舉)
〔報告之參考材料〕:一篇英文的新聞分析
〔具體做法〕:老師提供一篇有關美國期中選舉的英文新聞分析報導,學生利用六、七分鐘時間,看完這篇報導,並思考報告的架構,然後進行約五分鐘的即席口頭報告(換句話說幾乎是「零準備」的報告)。
這項報告不是針對英文報導做翻譯,而是以這篇報導為本,發展出一項口頭報告,同時,必須結合個人意見。在報告的同時,老師做記錄。報告之後,老師加以說明,並進行相關練習和討論。

下表之中的「左欄」就是我所做的記錄,左欄基本上是老師改正的說法,若學生所用的說法很好,則予以如實記錄,並加上「*」記號以作為肯定和鼓勵的標的;「右欄」的文字則是附帶說明我之所以列入記錄的考慮因素,這是腦中的思維。
oral report feedback notes

從以上例子可以歸納出來,我列入記錄的考慮因素如下:

(一)糾錯

  • 搭配錯誤(「瀕臨……的邊緣」與正面事物)
  • 選詞錯誤(小組=>群體;族群)
  • 用法沒錯,但水平不夠(面對很多的挑戰=>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
  • 用法沒錯,但不符合中國人習慣用法(本次資料缺)

(二)肯定

  • 搭配正確(瀕臨…的邊緣;制定政策)
  • 其他學生不常用(這12年以來)
  • 重要句型使用正確(把字句)
  • 補充高級說法,進一步提升其層次(面對這些接踵而來的挑戰)

值得補充的一點是,記錄的工具用筆和打電腦有所不同,用筆,受限於手寫不容易趕上口說速度,一般來說,僅記錄關鍵字詞,以作為後續討論時提醒之用,若有電腦設備,則老師何妨直接用電腦打出完整的詞組或是句子(通常我不會打單詞,而是以詞組或句子為主),那麼可以避免記憶不足的問題。

現在,我是完全以電腦處理,首先,我讓學生知道,我的用意和做法,在課後,我還可以利用電子郵件寄給學生,或是貼在特定部落格上,讓學生自行複製貼到諸如Key或是文林等軟體上進行複習。

對了,我把課堂討論的資料貼在部落格上的先決條件,是經過學生同意,若學生不同意,我傾向於以電子郵件處理。

Read Full Post »

外籍學生學到一定程度會十分喜歡成語或者高級用法,特別學到一個「萬用成語」,總覺得在說話時,一定要拿出來表現。不是「萬用成語」嗎?不多用幾次怎麼行?但問題是,美好的說法多重複幾次,也會邊際效益遞減,這時候,就需要「備用說法」(backup)了。

今天我的學生在做報告時,很熟練地就以一個萬用成語「眾所周知」開頭:「眾所周知今年的美國大選競爭非常激烈。」講到中間,又來了一次:「眾所周知,美國在國際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於是,我建議他換用其他說法,我提議的是「不可否認地」。也許「眾所周知」是學生的首選,這畢竟比較像成語,但光是首選還不夠,若能有個「備胎」就兩全其美了,更何況「不可否認地」也是挺漂亮的說法。

我為什麼選擇「不可否認地」呢?主要是基於兩項理由:
(1)會話功能相似:「眾所周知」與「不可否認地」都是用於「交代事實」的說法,因此,可以視為一類,老師在協助學生學習時,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建立「語詞分類」的概念,比方說,表達因果關係時,絕對不能只用「因為……,所以……」或「由於……,因此……」,若強調原因時,就應選用「之所以……,是因為……」,若句子開頭先說「主語」,而非「因為」,那麼也必須考慮是否要用「S.因……,而V.」的結構,若以結果倒推原因時,帶有正面或負面價值判斷,還可以用「歸功於」、「歸咎於」,或者要保持中性也可以用「歸因於」,這些說法都應該視為一類。

回頭來看陳述事實的說法,除了「眾所周知」、「不可否認地」,若學生學過「不可諱言地」,那更好,何不直接併入同一類屬呢?如此,學生在運用語詞時,是從概念出發,從功能出發,而非單從詞義考量,語言表達能力勢必更出色。

(2)我為什麼選擇「不可否認地」的另一原因是學生已經學過「否認」。原先,我曾考慮提出「不可諱言地」,但考量到從已知出發,來建構新的語詞,比較容易吸收,如此,提出「不可否認地」就比直接提出「不可諱言地」要好。當然,若學生已經學過「不可諱言地」,那就另當別論了。因此,要給學生提出建議語詞時,應以含有學生「已知」詞素的詞為優先,這當然就有賴於老師對學生的了解了。

總的來說,增加「備用說法」是豐富學生語彙的手段,在新增備用說法時,要先考慮兩項原則--
其一、借用會話功能分類概念,整合相關語詞或說法,如表示因果關係、舉例、表示異議、陷入困境。
其二、考慮學生已知詞語,將新詞與已知語詞產生聯繫,則一來能達到複習的目的,二來能讓已知的語詞獲得新生命,這對學生來說,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將新詞與已知語詞產生聯繫的方面是因人而異的,這需要老師對學生有相當了解才行;但分類的工作倒是可以平時一點一滴累積,老師不妨將教材內所能學到的詞彙、結構、說法都加以分類,然後在課上適時提醒,或協助學生歸納整理,這對於老師、學生都是極為有利的。

我曾在之前《vocab categorization》提過一點相關概念,在此,我提供一個近期歸納的有關「交代事實」的說法,來更明確地呈現我的做法。這項分類資料的內容包括分類的類別、語詞、拼音、例句,這對學生帶來極大幫助,對我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categorized words and phrases

Read Full Post »

« Newer Posts - Older Po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