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就V.」或是較為口語的「光……就V.」對中高級華語學習者來說並不陌生,但真的能活用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原因可能來自不常使用,也可能來自根本不知道怎麼用,而據我的經驗,這個責任不在學生,而在老師,因為,老師沒有讓學生明瞭這個句型到底做什麼用。
對!「這個句型到底做什麼用?」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句型有什麼會話功能?」正是一大關鍵。而這也是我思考一個句型時的基本著眼點,我相信,這也是外籍學生們心裡最根本的聲音。
我們教學生某一個句型不是因為教材裡列為重點,而是因為這個句型對學生的語言交流有實質用途,那麼,我們身為老師就有責任幫學生找出其實質用途。
【確定會話功能】
回到本文主題,句型「僅……就V.」到底做什麼用?從L1的實際用法可以得知,「僅……就V.」是用來提出例證,以證明先前的論點是正確的。此結構可以標示為「Statement,僅+example+就+comment」。請見以下例句:
(1) 剛發佈的《中國人才發展報告》顯示,僅2005年我國就有2500萬人因沒能“盡其才”而被無端消耗。
–Statement:中國人力資源浪費的問題很嚴重(本句並未明示)
–Example:2005年
–Comment:有2500萬人(才)被無端消耗
(2) 1994年,北京市小轿车被盗案件直线上升,仅市人民保险公司一至九月就理赔800多起。
–Statement:北京市小轎車被盜案件直線上升
–Example:市人民保險公司一至九月
–Comment:理賠800多起
例句(1)和例句(2)中的三個成份-「Statement、Example、Comment」,理想狀態是老師只需要給學生一個情境(situation),然後,這三個成份都可以由學生自行完成,如此,才有助於讓學生掌握整個結構。
要注意的是,為了有助於學生輕鬆舉例,老師提供的情境最好是「範圍廣一點,概括性強一點,而不要侷限」。如「北京市汽車違規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就比「北京市汽車違規超速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範圍來得廣,學生可以自行發揮的空間較大,也就有助於達到活用的目的。
【實際操作】
我的做法如下:
假設課本語句為「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去年10月6日的报告,美国穷人人数连续四年增加,仅1992―1993年间就增加130万。」
總的來說,身為老師的我在這段與學生的問答中維持的原則是:
(1) 目標句式以「公式化」提問法誘導學生學習。(本文:「請你舉個例子,讓我對這個問題更清楚」)
(2) 學生初步掌握句式之後,以「替換」方式活用。(本文:「時間」替換為「地點」)
(3) 當學生掌握能力提升之後,可適度將「控球權」放給學生主導。(本文:採取開放式提問)
(4) 善用手勢有助於讓老師減少說話,並有效促使學生說話。(本文:善用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