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Posts
Comments

Archive for the ‘[ TCSL ] 教學小心得’ Category

學校某個教材把「成長背景」列為某一課的練習重點詞彙之一,主要原因之一是跟這一課的主題「介紹名人」有密切關係,原因之二是學生懂意思但不懂怎麼用。

對此,負責設計該課詞語提問的老師先列了兩個典型的例句:

  • 導演李安的電影特別強調中國文化傳統,這跟他的成長背景有關。
  • 成長背景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之後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

  1. 請問你三十年前美國在社會、經濟方面和現在有什麼差別?
  2. 「代溝」是指父母與兒女之間對事物的看法有差距,你覺得有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兩個問例出現了方向截然不同的問題,「問例(1)」範圍太廣,而且學生回答時,很難直接用上目標詞彙「成長背景」,相對地,「問例(2)」卻又太窄,聽起來,這個提問有點像是填空題;況且,例句帶入了新詞「代溝」,增加了學習者的負擔,是否需要在練習詞語時列入,老師需要善加考慮。

事實上,老師之前列的兩個例句相當不錯,一個採用了「A跟B有關」的結構,一個則搭配動詞「影響」,形成「主動賓」的結構,若是採用無痛式問答設計,則老師不妨就依照這兩個例子的句構來設計「預設回答」。以下是我的做法:

  1. 【預設回答】因為成長背景會影響一個人長大以後的行為。
    【設想】這麼樣的提問會導出這樣的回答
    【提問】為什麼犯罪專家要研究罪犯小時候的家庭環境?
  2. 【預設回答】因為父母和孩子的成長背景不同。
    【設想】這麼樣的提問會導出這樣的回答
    【提問】父母常常覺得很難了解孩子的想法,你認為原因是什麼?

如此,兩種典型的結構都能練習到,同時,您也許會發現,我對這個生詞的練習策略是採「為什麼………?」或「原因是什麼?」的提問模式,然後讓學生利用目標詞彙說出「原因」,這種「給果求因」的提問是很常用的問答方法,但老師要注意的是「兩者關係儘量越直接越好」,若需要繞半天才會繞到點子上,那這個提問就需要修改了。

Read Full Post »

「把思維程序倒轉過來,你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詞語教學常令華語教師頭痛,即便學過諸多外語教學理論,當老師們試圖把各個重要的生詞句型設計成有意義的溝通對話時,總會花上「不少時間」去思考,若加上多媒體輔助,花的時間就更多了。類比成投資活動,那可真的是「投資報酬率偏低」。

那麼,有沒有簡單有效又省時的辦法,讓對外華語老師們可以「無痛」設計詞語練習呢?有!且聽我道來。

一般來說,詞語教學最直接省時的模式就是「問答」,無論是師問生答、生問師答,或是甲生問乙生答,大多數老師都是利用問答來達到溝通以及詞語練習的雙重目的,而且老師的提問佔絕大多數,我也不例外。然而,多數老師在構思提問的問題時,都是先構思「問」,然後,「假定」學生會照著老師要的方向答;思慮較周密的老師在設計之後,則會「評估」學生可能的回答,然後思索修改提問的可能性。

例如:「不是A,而是B

老師可能設計的提問如下:

  1. 「你認為,中國大陸現在應該重視的是控制人口的增長還是發展經濟?」
  2. 「你認為,中國大陸現在最應該重視的是控制人口的增長嗎?」

以上兩個提問--

  • 「提問1」學生最直接也最可能的回答是「我認為,中國大陸現在應該重視的是發展經濟。」儘管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會勉強說出「不是控制人口的增長而是發展經濟」,但這畢竟不夠自然;而且老師必須事先設想兩個選項,太花時間。
  • 「提問2」最直接而可能的回答是「我認為,中國大陸現在最應該重視的不是控制人口的增長,而是解決貪污腐敗的問題」,第二個提問顯然比第一個自然而有效,因為,發問者(老師)要先提供一個選項,讓回答者(學生)用「不是」去否定,然後用「而是」去補充新的選項,兩者明顯有高下之別。

然而,儘管這兩項提問有高下之分,卻還都是「先思問,後思答」的思維模式,所花費的設計、評估和修改的時間都還有縮短的空間。

設若轉換思維程序為「先思答,後思問」,那麼效果可能快速顯現。其做法是:

  1. 預先利用焦點詞語造出一個「典型例句」,以作為「預設回答」。
  2. 倒過來設想--「什麼樣的提問會得到這個預設回答」。

比方,再回到剛才的例子「不是A,而是B」,老師預先造出一個典型例句--「對我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工作,而是家庭。」這就是「預設回答」,然後老師倒過來想,什麼樣的提問會得到這個預設回答,然後,我很快就會想到「對很多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工作,對你來說,也是這樣嗎?」學生很自然地就可以用「不是」來否定老師提供的選項「工作」,他只需要想一個新的選項,用「而是」帶出即可,如此做來,真是輕而易舉。當然,話說回來,學生是否說出「不是工作,而是家庭」並非必要,只要能正確而自然地說出「不是工作,而是X」就達到目的了。

接著,老師可以再回到先前的例子,若「我認為,中國大陸現在最應該重視的不是控制人口的增長,而是解決貪污腐敗的問題。」就是「預設回答」,老師倒過來想,什麼樣的提問會得到這個預設回答,那麼「很多人認為,中國大陸現在最應該重視的是控制人口的增長,你也認為這樣嗎?」也許就是個不錯的提問。

從這樣的答問倒推過程中,相信您也會發現,我喜歡「套用同一種結構來提問」,以助學生熟悉焦點詞語適用的特定情境或是語言功能,以剛才的「不是A,而是B」為例,我所套用的提問模式就是「很多人認為,………………,你也認為這樣嗎?」或是「很多人認為,………………,對你來說,也是這樣嗎?」,這種套用提問模式的方法,不但能提示出焦點詞語適用的特定情境或是語言功能,而且可以幫助老師節省不少設計提問的時間,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您看了本文,若有任何心得或疑問,歡迎分享。

Read Full Post »

教了不少「正音課」之後,最大的體會是,成功的正音從「與舌頭談戀愛開始」,如同偉大的網球選手從「珍愛他的球拍」開始一般。

一個網球選手最好的搭檔是他的「球拍」。清晨起床第一個進入眼簾的是「她」,雙手滿握就有安定感的是「她」,透過網眼就能看見一方廣闊天地的是「她」,撫摸周身就能感受完美曲線的是「她」,連夜裡翩然出現而共織美夢的也是「她」。

網球選手之於球拍,猶如我們之於愛人。

力求正音的我們之於舌頭又何嘗不是如此?

朝夕相處之下,網球選手對球拍瞭如指掌,不同的揮拍「角度」和「力道」會產生何種效果一清二楚,以至於比賽中,運拍流暢,掌控全局,克敵制勝。對成功的網球選手而言,「球拍」無疑地就是一隻不可分割的手臂。

相對地,舌頭原本就是我們身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了解如何掌握其發音「角度」和「力道」的人卻少之又少,偏偏國人發音的重點偏誤,幾乎都跟舌頭有關,像是舌尖音「ㄗㄘㄙ (z, c, s)」和翹舌音「ㄓㄔㄕ (zh, ch, sh)」,以及前鼻音「ㄣ (en)」和後鼻音「ㄥ (eng)」的混淆和不到位就是如此,不從舌頭下工夫,豈有他途?

要成功正音,就必須如同網球選手之於球拍一樣,要認真地跟舌頭談戀愛。朝思暮想的是「她」,萬般在意的是「她」,用心體會的是「她」。若是能清楚掌握各種不同「角度」和「力道」所產生的效果,那麼,最終一定能出人頭地,修成正果。

Read Full Post »

一位老师解释“毕竟”时说,“毕竟”就是after all.

之后,学生写了这样一个句子:“我和你从小一起长大,我毕竟是你的好朋友。”

这个偏误给我不少反思。

经我查证词典的结果,“毕竟”的确可以对应英文的”after all”(不知是否100%),“毕竟”和”after all”都有两个用法:

其一是:used when you are explaining sth, or giving a reason(Oxford Univ. Press),换成中文,可以说是“提出一个对话各方以至于社会普遍认知的理由,来说明或强化自己的论点。

【例一】股市表现不好,但投资者目前没有必要绝望,毕竟中国的宏观经济还在高速发展。(摘录并改写自Google News中国版)

说话者的论点是“投资者目前没有必要绝望”,其举出的理由是“中国的宏观经济还在高速发展”。

【例二】找加拿大的亲朋帮忙申请……虽然亲戚和朋友人在加拿大,对加拿大院校有一定了解,也熟悉加拿大的生活环境,可以为国内的学生提供一些建议做参考,但亲戚和朋友毕竟不是申请学校方面的专业人士,可以提供的帮助还是有限的。(取自Google News一则谈2008留学加拿大常见误区的报道)

说话者的论点是“人在加拿大的亲戚和朋友可以提供的帮助还是有限的”,其举出的理由是“他们不是申请学校方面的专业人士”。

这两个例子显示,“毕竟”所引领的理由部分,可以在“论点之前”,也可以在“论点之后”,同时,“毕竟”可以在主语前,也可以介于主语和动词之间。

这第一项语义是一般语言教学的重点,也是我们在这个帖子里讨论的焦点。

回头看学生的句子“我和你从小一起长大,我毕竟是你的好朋友。”为什么不对?因为“我和你从小一起长大”是一个“事实”,而不是“论点”,当然就不对了。

“毕竟”和”after all”的第二个用法:despite what has been said or expected (Oxford Univ. Press),换成中文可以说是“前面陈述某项说法或预期(而非提出论点),‘毕竟’则交代一项不符合这项说法或预期的结果。”因此,常常搭配“虽然…,但是…”或“尽管…,但是…”出现。

例一:同大多数初来乍到的中国朝鲜族同胞一样,沈振奉选择了到工地打零工,而妻子则在餐厅找了份工作。在韩国,打一天短工的工钱是7万-10万韩元(1万韩元折合76元人民币),而在餐厅帮忙一个月可挣到100万韩元。虽然工作辛苦,两人也不能经常见面,但收入毕竟比在东北老家高多了。(取自Google News中国版)

前面的陈述是“工作辛苦,两人也不能经常见面”,这显示着负面意涵,后面交代的是“收入比在东北老家高多了”,这显示着正面意涵。

例二:恒源祥生肖广告受到各界批评,但毕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改写自Google News中国版)

前面的陈述是“恒源祥生肖广告受到各界批评”,这显示着负面意涵,后面交代的是“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显示着正面意涵。

学生的句子“我和你从小一起长大,我毕竟是你的好朋友。”为什么不对?因为“我是你的好朋友”并未提出一个“不符合这项说法或预期的结果”,若改成“我和你虽然从小一起长大,但将来毕竟还是要过不同的生活。”(我举的这个例子可能不太好,各位不妨举个好的例子给我指正。)

Read Full Post »

我老婆的文字功力和言談能力都比我好,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的對話,通常開啟話輪(turn of communication)的不是我,而是我老婆,她主導著話輪的進行。我如果有一句話出現,通常是提出個人評論,但篇幅往往較小,很快地,老婆又主導了一段話輪,我再度扮演聽話者的角色。這種「我說一句,老婆說十句」的「夫妻話量差距懸殊現象」,在某些人的觀點裡是令人難耐的,但身為對外漢語教師的我卻甘之如飴,因為,這正是課堂對話模式在另一個語境下的呈現。

我常因為能促使「我說一句,學生說好幾句」而感到高興,這表示學生的理解與表達能力都在發展,若拿「投資」來比喻,就是「投資報酬率很高」;若情況相反,「我說十句,學生只說一兩句」,那麼很明顯地,我的「投資報酬率」太低,這種投資策略是亟需要調整的。所謂「四兩撥千斤」,這是有效的投資策略,若「千斤撥四兩」,那簡直就如同拿錢存銀行,這在某些理財專家口中,根本視為一項「罪惡」。

談投資可能扯遠了,但我相信,您一定明白我的意思。我們再回頭來看外語課堂教學,我要強調的是,老師必須對課堂活動明確定位,如果是「單純的聽力理解課」,那麼老師的話量,絕對可以比學生多,而且也不一定要在一個教室,在語言視聽實驗室讓學生戴上耳機聽或看也可以進行。但如果課堂活動是定位為「口語交際」,那麼學生的「產出」絕對要列為成功與否的指標,儘管「量多」不代表「質佳」,但「量多」有助於強化記憶以及學習效果,同時也可以提供豐富的中介語真實語料,有助於研究分析,以及改進教學。

因此,若能像是跟老婆對話一樣,讓課堂也是「我說一句,學生說十句」,那絕對是具有正面意義的。

不過,我很好奇的是,若任教的是位女老師(而且,事實上,對外漢語教學界的確是明顯的女男比例極度失衡),而且,她和家裡另一半的對話也類似我老婆和我的對話模式一樣的話,不知她在從「家庭語言」轉換成「課堂語言」時,是否會呈現「負遷移」。也許,女老師們可以告訴我。

Read Full Post »

很多老師教到「寧可」 這個詞時,多半是這樣做的--

費盡心思,給學生想出兩個令人不滿意的選項,然後問學生:「你會選擇哪一個?」

學生當然知道老師要練的是「寧可…,也(不)…」這個結構,也許,學生在老師的誘導下,說出了正確的句子,但這只是表面上如此,實際上,學生是否真正學會了這個結構,我是存疑的。因此,我一直思考著更有效,同時,更有效率的教學策略,而以下就是我目前採用的方法。

我的操作原則﹔
(1)還原到真實語境
(2)儘量促使思維過程更直接,更簡單化
(3)可按部就班,分階段進行,而不必強求一次全部搞定

【想一想】我們什麼時候會用「寧可…,也(不)…」,這多半是在對話中,沒錯;但語料顯示,在多數情況下,提問者不是問「你會怎麼選擇…?」而是問「…,你覺得怎麼樣?」
因此,提供學生選項,應該不是同時給,而是分先後的,先引導學生說出一個原本他不太可能做的事情,然後再引導出比這個更糟糕的事情,然後促使學生「自然地」做出選擇,我的策略如下。(以下學生的回答是我「預期」學生可能做的回答。)

*第一階段問答* [以淺顯的實例而非原則來協助學生建立基本概念]
(老師先板書「寧可V.,也不V.」)
師﹔關於這個週末的計畫,你會考慮去爬山嗎?(老師刻意提一個學生不太可能選的選項)
生:大概不會。
師:如果我叫你寫五篇作文呢?你願意嗎?(然後視情況決定是否要指著板書提示)
生﹔那我寧可去爬山,也不寫作文。
師:你的意思是--寫作文比較「糟糕」,是吧!
(第一階段提供兩個選項)

*第二階段問答* [開始帶入原則,指出一個更糟糕的事情以作為相對不利的選項]
師﹔每個人都不想死,我想,你是個軍人,大概也不想去死吧?
生:當然不。
師:如果有一件更糟糕的事情呢?比方說?
生﹔比方說,出賣國家。
師:你會出賣國家嗎?(手指著板書)
生:我寧可死,也不要出賣國家。
(第二階段只提供一個選項,但也提供一個思維原則,就是「想一個更糟糕的事」)

*第三階段問答* [帶入第二個原則,指出不希望發生、但沒那麼糟糕的事情以作為相對有利的選項]
師﹔談到工作,比方說,你以前工作的經驗,請告訴我一個你不希望做的事。
生:我不希望被批評。
師:如果有一件更糟糕的事情呢?比方說?
生﹔比方說,做非法的事情。
師:你願意做非法的事情嗎?(手指著板書)
生:我寧可被批評,也不要做非法的事。
(第三階段只提供原則,包括「不希望做的事」以及「一個更糟糕的事」)

*第四階段問答* [轉換變項:將更糟糕的事情轉換為一定要做的事情]
師﹔剛才我們都是說「寧可做一個不希望做的事,也不要做更糟糕的事情」,可是,這個結構也可以說「一定要做的事情」,那就是把後面的事情改成「你一定要做的事情」
(同時把板書的「寧可V.,也不V.」改成「寧可V.,也要V.」)
師:再談談你以前的工作經驗,你剛才說,你不希望被批評。
師:可是如果,你有一個目標,一定要做的呢?比方說?
生﹔比方說,做對的事情。
師:如果你做對的事情,可是別人會批評你?你還願意嗎?(手指著板書)
生:我寧可被批評,也要做對的事情。
(第四階段在既有的基礎上,略做轉換,如此,學生應該可以順利接軌。)

*第五階段問答* [轉換變項:通過活用,來熟悉新格式]
(板書仍是「寧可V.,也要V.」)
師:現在你是個貪污腐敗的官員,你最想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生:賺很多的錢。
師:可是如果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能得做非法的事情?你願意嗎?(手指著板書)
生:我寧可做非法的事,也要賺很多的錢。
(第五階段在第四階段的基礎上,略做轉換。)

以上是我個人的做法,未來還有可能改變,但我歡迎各位老師試用,並告訴我操作結果,這樣我將非常感激。

Read Full Post »

一陣子前,收到我就讀的師大華研所轉發的一封郵件,推薦大家觀摩一段漢語課堂教學演示(原網址:外研漢語網),我看了以後,覺得很有參考價值,於是下載,並稍做剪輯,把長度縮短到YOUTUBE可以接受的十分鐘以內,然後上傳。

之後,我在師大的師資養成班試教活動中,拿出來讓學員們觀賞,並做一點討論,不過每次的時間都不夠,加上,學員們對華語教學的認識還不夠,因此,所能激起的火花很少。華語教學分享館是個不錯的交流天地,我於是把它貼出來,並拋出一部分個人的磚瓦,藉以引出各位老師和準老師們的金玉良言,目的是促進意見交流,藉以增進教學能力。

以下是這段長度9’57”的影片。

我的一些反饋:
【優點】

  • 每個語法點或搭配在操練後,總會進行「有意義的交流」,以檢測學生活用能力。
  • 很自然地帶入「話題-說明」結構,讓學生有概念,如「早飯他沒吃完」
  • 「一盤魚,兩塊錢,三杯水」不知是否在本課生詞內,若是,則是結合了新詞的寫與說的練習,是不錯的安排。

【缺點】

  • 老師讓學生說的句子很短,若學生已經能說「寫對了,找到了」,且老師已經帶入了「話題-說明」結構,那麼為何不讓學生就結合「話題-說明」結構,把句子說成「這個字寫對了」「老師的錢找到了」呢?
  • 讓學生凱業來幫忙演戲找錢,最後找到了,於是讓全體練習「找到了」,反倒是凱業沒讓他練習,顯然有所疏漏。

我不想長篇大論,就此拋出一點磚瓦。當然,我的看法不一定對,還請各位不吝批評,也希望各位給些反饋,讓彼此能多所交流,感謝感謝

Read Full Post »

「華語教學分享館」是我經常造訪的華語教學相關網站,當初進入是為了跟華語教師們有更多「教學實務」方面的意見交流,我發現很多人跟我一樣,從分享館裡,老師提問的焦點多半集中在「實務教學」以及「語法」就可窺知一二。但事實上,在裡頭談「實務教學」的並不多,談「語法」的更少。我一直想,難道大家沒有看法嗎?或是對自己的看法沒有信心?或是沒意願?或是沒時間?據我個人揣測,因素可能是多重的,但「沒時間」可能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這是從「潛在回覆者」的角度來看的。

若轉而從提問者的角度來看,導致沒有人回應的因素,可能是提問的問題太大,提問的主旨不明確(包括標題和內文),或是提問者直接把分享館當作「雅虎奇摩知識網」或「維基百科」,這牽涉到分享館的定位問題。

我個人覺得,「華語教學分享館」顧名思義就是「分享」的園地,若是「分享」那就必須符合兩項因素,一個是「主動分享者言之有物」,一個是「有分享的對象」。但如何界定「言之有物」以及「有分享的對象」?

華語教學分享館不缺分享的對象,我的重點要談的是「言之有物」。對此,我的解釋很「寬」,個人認為「言之有物」的解釋權是在「發帖者本人」,最重要的指標是「思考」,只要發帖者是經過一番思維的心得,不論教學、生活,或其他方面,都可以視為言之有物,甚至是「提問」,一個經過初步思考,以至於查找過參考書籍,然後提出的問題,我也相信這是言之有物的,因為,這是經過發帖者本人思考過的,它跟沒經思考就提出的問題是不同檔次的。

從這個原則出發,我把自己的分享定位為「心得記錄」與「拋磚引玉」,我不在意自己的某些思考不夠成熟,但我要求自己一定是要經過思考,然後,整理出一些心得,如此才能對自己有所交代,也才有可能取得他人的共鳴或評論的意願。比方說,我曾經提過的「好!vs.好好好!」就有問題,而且,也有人跟我表示過不同意見,這對我是很有幫助的,我十分珍惜。(但很抱歉,一直還沒時間修改)但如果我沒提出,來個「拋磚引玉」,那誰會注意呢?因此,這種發表是有積極作用的。

不可諱言地,由於時間的緣故,今後我勢必會縮短自己發帖的篇幅,也不會像以前一樣花個兩小時,寫一篇文章,畢竟要思考的問題很多,這些問題在時間的象限中對彼此都是有排他性的。

最後回到語法的問題,這一直是我的興趣,因此我特別注意「語法點與教學」,我所寫的文章,都是經過我一番反思的。對於他人提出的語法問題,無論初級、中級、高級,我都當作「刺激我思考的觸媒」,不但投以重視的眼光,也滿心感謝,因為,有些老師碰到的問題可能是我沒碰過或沒想過的,但受限於時間,我未必能直接提供回覆,也許頂多就是提供個人思考方向。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我相信,老師們的自我反思,一定能產生比我更大的能量,因此,我謹此鼓勵老師們………
「先自我思考整理,然後分享心得」,就像是我做的一樣,不論成熟與否,就當是「拋磚引玉」,若能形成一種討論氛圍,也許給華語教學分享館增添新的一股活力,那麼這個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Read Full Post »

學生寫的日記裡出現了這兩個句子:
「因為天氣那麽糟糕,我跟朋友一起去酒吧的時候,看到很少的客人。」
「雖然歷史上的中國人美學好像很先進,現在看到比較少的優雅的東西。」

以上兩個句子顯然是在作出「說明」及「評價」,換作L1,必然優先選擇最能表達說明及評價的「話題-說明句」,但L2未必有此意識,或者有此認知,但缺乏此敏感度。這讓我有所警醒,也許我該「主動而明確地」告知「話題-說明句」的常用類型,以提高其認知及敏感度。

為此,我歸納了幾個常用甚至必用「話題-說明句」的類型:

(1) 作謂語的形容詞:必作謂語的形容詞,如「不夠、不足、繁多……」,常作謂語的形容詞,如「深刻、顯著、完整、隨便、順利、流利、棘手……」。這類形容詞和其前名詞的常用搭配關係需要熟記,老師有必要提醒及幫助學生學習。

(2) 英語句式中的「it is 形容詞that…」,尤其是「that…」較長時,漢語必須將「that」所引領的關係子句提到句首作為話題,如「保持強硬態度比讓步他們更有利。」「如果再用攝影機講述一遍觀眾早已熟知的英雄故事顯然毫無意義。」這類句式中的形容詞是用來作出評價的,十分適合轉換為「話題-說明句」。

(3) 在「篇章連貫」原則下,若將賓語提到句首,則形成「話題-說明句」,如「外交部長朱佩昨天發表講話說,加強駐阿外交和領事機構的安全的補充措施已經制定。」「這些問題都已刻不容緩地上了改革的議事日程。」這兩個句子裡的「補充措施」和「這些問題」分別是動詞「制定」和「提」的賓語,但在篇章連貫的原則下,提到句首便形成了「話題-說明句」。不過這類句式在「被字句」濫用的風潮下,也可能轉而以「被動句」呈現。

以上是我對提示外籍學生使用「話題-說明句」的操作方向,由於思慮未周,只能算是「拋磚引玉」,若能得到各方意見分享,乃是萬幸。

Read Full Post »

我曾不只一次聽到高級班學生說:「我們學過了“因為……,所以……”,為什麼還要學“因……而V. ”呢?」是啊!兩個都是表因果關係的結構,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那為什麼要學呢?

我的答案是斬釘截鐵的「要!」而且,我很鼓勵學生用這個結構,因為,太有用了。理由何在呢?以下我要從「因為……,所以……」與「因……而V.」的差異出發,來說明「因……而V.」的優勢。

【結構上的差異影響其彈性】

「因為……,所以……」構成的是複句形式,所謂「複句」(劉潘故2001)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在意思上有聯繫的單句構成的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句子,複句可分為聯合複句和偏正複句兩大類,聯合複句的各分句之間在語法上是平等的,例如「又……,又……」、「不但……,而且……」;偏正複句的分句在表達意義上有主要與次要之分,而非平等的,像因果複句的「因為……,所以……」,轉折複句的「雖然……,但是……」,條件複句的「不管……,都……」,假設複句的「要是……,就……」,讓步複句的「儘管……,……」,取捨複句的「寧可……,也……」,目的複句的「為了……,……」等等。(關於「不管……,都……」的教學策略請參考前文《條件複句的練習策略-從「不管」講起》)

作為因果複句的「因為……,所以……」之中,「因為」和「所以」各自引領一個分句,「因為」引領的是表「原因」的部份,而「所以」引領的是表「結果」的部份,一般來說,兩者是以「,」隔開的,在句法結構和語義上都具有其獨立性。

相對地,「因……而V.」則是一個「動詞短語」,由「因」所引領的表原因的成份,以及由「而」所引領的表結果的成份,都屬於這個動詞短語的一部份,兩者緊密相連,通常是「不」以逗號隔開的,因此,視為單一而不可分割的結構,而非各具獨立性的結構。

準此以觀,「因為……,所以……」和「因……而V.」在句法結構上存在「二vs.一」的差異,「因為」和「所以」引領的兩個成份幾乎已經佔滿句子所需的份額(quota),但「因……而V.」卻只是一個短語,它是不能單獨成句的,必須搭配其他成份,至少是一個主語如「我」,才能成句它有點像是一個「包裹」,它可以輕易地搭配其他物件(比方說連接詞)而打包在一起,因而具有靈活性。

兩者使用上的差異,在「否定」(negation)和「包孕」(embedding)處理上,特別明顯,以下簡單分述之。

【否定】

如因果關係為「輸掉比賽 -> 喪失信心」,說話者要「否定」這種邏輯推理,應該怎麼說呢?且看下面兩個用「不」否定的句子。

*(1) 我不會因為輸掉比賽,所以喪失信心。

(2) 我不會因為輸掉比賽而喪失信心。

很顯然地,只能用例句(2),例句(1)是錯的。原因在於,動詞短語可以直接在其前面放「不」來加以否定,但作為複句形式的「因為……,所以……」要否定則必須考慮其語義的邏輯因素,反而變得十分複雜。

同樣地,用「沒」否定也是一樣──

*(3) 他沒有因為失戀,所以去自殺。

(4) 他沒有因失戀而去自殺。

很明顯地,例句(3)是錯的,例句(4)才是對的,「因……而V.」的優勢顯而易見。

【包孕】

如要表達更複雜的概念,比方說假設因果關係是「她失戀 -> 自殺 ->(我認為)她太笨了」,這其中,「她失戀」與「自殺」兩者有直接而密切的因果關係,而這兩者的因果關係又是另一項的因果關係的「因」,因此,視為「x-> y -> z」,不如「(x-> y) -> z」來得明確而簡潔,而後者正是運用「包孕」的模式,那麼在此模式下,「因為……,所以……」和「因……而V.」何者為佳呢?

*(5) 如果她因為失戀所以自殺,那就太笨了。

(6) 如果她因失戀而自殺,那就太笨了。

例句(5)是錯的,例句(6)是對的,顯然,包孕句也是以「因……而V.」的用法最佳。

我們不妨再用讓步複句來作測試,若因果關係是「醫生同情病患 -> 給予安樂死 -> 仍然是有罪的」,且看下列兩個句子──

*(7) 儘管醫生因為同情病患,所以給予安樂死,但仍然是有罪的。

(8) 儘管醫生因同情病患而給予安樂死,但仍然是有罪的。

例句(7)是錯的,例句(8)才是對的,而且,由於(8)是包孕句,難度明顯偏高,因此在教學時也較不容易,建議應該分段進行,「梯形」或者說「金字塔式」的練習方式通常對建構這種複雜句子較為有效。

基於以上各項優點,我鼓勵學生學習「因……而V.」的結構,就已經很具說服力了。而且每當學生正確地運用這項結構時,我總會不吝於給予讚美,因為,這麼複雜的句子,要說出來多麼不容易啊!

Read Full Post »

Older Po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