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婆的文字功力和言談能力都比我好,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的對話,通常開啟話輪(turn of communication)的不是我,而是我老婆,她主導著話輪的進行。我如果有一句話出現,通常是提出個人評論,但篇幅往往較小,很快地,老婆又主導了一段話輪,我再度扮演聽話者的角色。這種「我說一句,老婆說十句」的「夫妻話量差距懸殊現象」,在某些人的觀點裡是令人難耐的,但身為對外漢語教師的我卻甘之如飴,因為,這正是課堂對話模式在另一個語境下的呈現。
我常因為能促使「我說一句,學生說好幾句」而感到高興,這表示學生的理解與表達能力都在發展,若拿「投資」來比喻,就是「投資報酬率很高」;若情況相反,「我說十句,學生只說一兩句」,那麼很明顯地,我的「投資報酬率」太低,這種投資策略是亟需要調整的。所謂「四兩撥千斤」,這是有效的投資策略,若「千斤撥四兩」,那簡直就如同拿錢存銀行,這在某些理財專家口中,根本視為一項「罪惡」。
談投資可能扯遠了,但我相信,您一定明白我的意思。我們再回頭來看外語課堂教學,我要強調的是,老師必須對課堂活動明確定位,如果是「單純的聽力理解課」,那麼老師的話量,絕對可以比學生多,而且也不一定要在一個教室,在語言視聽實驗室讓學生戴上耳機聽或看也可以進行。但如果課堂活動是定位為「口語交際」,那麼學生的「產出」絕對要列為成功與否的指標,儘管「量多」不代表「質佳」,但「量多」有助於強化記憶以及學習效果,同時也可以提供豐富的中介語真實語料,有助於研究分析,以及改進教學。
因此,若能像是跟老婆對話一樣,讓課堂也是「我說一句,學生說十句」,那絕對是具有正面意義的。
不過,我很好奇的是,若任教的是位女老師(而且,事實上,對外漢語教學界的確是明顯的女男比例極度失衡),而且,她和家裡另一半的對話也類似我老婆和我的對話模式一樣的話,不知她在從「家庭語言」轉換成「課堂語言」時,是否會呈現「負遷移」。也許,女老師們可以告訴我。
哈哈~拿課堂話輪比擬投資報酬率(ROI),這個點子還真有趣,趕快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