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Posts
Comments

Archive for November, 2007

(本文取材自大陸和訊傳媒2007年11月06日《广州网友发帖抵制“忽悠” 引发“排北”情绪》一文,文章原始出處為廣州的新快報)

「忽悠」一詞近幾年來在大陸迅速成為高頻詞,筆者隨意用google新聞搜尋一下,就能得到4500多筆標題或內文帶有「忽悠」這個字眼的新聞,而當我搜尋百度知道等網絡資源,以查詢其詞義時,也驚訝地發現,這個迅速竄起的高頻詞居然會引起廣州人的抵制。

這個抵制風潮被稱為「排北風」,原因是近年來「忽悠」、「紮堆」、「趴窩」、「叫板」、「貓膩」……這些北方方言相繼在媒體上竄起成為熱門語詞,當然也在廣州報紙上露臉。這種語言現象引起了部分廣州人的不滿,他們質疑,在廣州談時事,為什麼要用北方方言來敘述,廣州的地盤就應該用廣州話說事。一位網友維尼仔」在廣視網論壇上就此事發帖抗議,引發網友熱議和不同觀點的激烈交鋒,學界則不認同,認為全盤排北」的心態不利於城市發展。

這位網友維尼仔」的帖子是這麼說的:「現在一打開廣州任何一份報紙,大堆大堆的北方方言,隨眼可見!政府叫我唔好講廣州話,但所有報紙大行其道的都是北方土話!點解(意即為什麼”)可以咁唔公平?而他認為,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媒體從業人員和投稿人員大多數是外地人。「我真系好驚(意即好怕”)廣州的各大媒體會一步一步被人蠶食,到那時我廣州人就要讀懂北方土話,忘記廣州方言啦!」

維尼仔」的帖子在廣視網論壇上迅速激起熱議,短短兩天引發近百網友回帖。當地媒體粗略統計,這其中約有64%的回帖者表示支持維尼仔」,排斥外來語言出現在廣州媒體,僅有不到25%的回帖者針鋒相對地認為一味排斥外來語言,特別是外地方言的做法有失偏頗。

廣州一家媒體副總編輯認為,大眾文化總是會不斷產生一些新的語言,一些網路用語會進入書面語言,一些地方方言也可能成為全社會流行的語彙。本屬北方方言的「忽悠」一詞,經過趙本山在春晚上演出小品《賣拐》後,迅速被全國的觀眾接受。「既然大多數人都明白這些方言的意思,媒體作為大眾文化的一個分支,對此加以運用也無可厚非。」

  而廣州中山大學一位哲學博士生則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對廣州人抵制北方方言的反對意見,他認為,廣州的報紙上出現一些所謂的北方方言是社會流動的必然結果,而這種流動對廣州來說是必須的。廣州人可以接受一些英文語彙進入,而不能接受北方方言出現在媒體中,聲言要以此維護粵語的尊嚴,這可能與廣州人強烈的地域觀念和文化優越感有關,但這種心態從城市長遠的發展來看,不太可取。」

Read Full Post »

「忽悠」的英譯

最近幾年在閱讀大陸媒體新聞報導時,經常看到一個詞-「忽悠」,其出現頻率有越來越高之勢,我用這個關鍵詞在google新聞隨意搜尋,就得到4500多條標題或內文有這個字眼的新聞。以下,舉幾個標題為例:

(例一)用人单位钻空子 “注水工资”忽悠求职者 (作及物動詞後接賓語)
(例二)“义诊医生”上门瞧病 老年人当心遭忽悠 (可用在被動句)
(例三)莫让“国际责任”给忽悠掉了 (可用在搭配「給」的被動句)
(例四)食品营养标注不得“忽悠” (用在賓語提前的話題句)
(例五)绝版珍藏品 专家支招谨防大忽悠 (當名詞用)

從上面五個實例可以看出,「忽悠」的詞性以及物動詞為主,可出現在被動句,偶爾也當名詞用。我查了「百度知道」之後,得知「忽悠」有兩層意思,其一是「一種飄忽不定的狀態或心態」,其二是「利用語言,巧設陷阱引人上勾叫人上當,使希望落空」,這是來自北方,尤其是東北的俗語,這第二層意思接著還衍生出「胡說、欺騙」,以至於「吹牛、鼓動」等語義。

  • 如對某人表示懷疑,就可以說你別聽他忽悠你了。」(表示胡說)
  • 如形容某人在公眾面前誇誇其談,譁眾取寵,而且有不真實的成分,就可以說「這個人可真能忽悠。」(表示吹牛)
  • 如我們要做某件事情,考慮到很多人有顧慮可能不願意做,我們就可以說「我們去忽悠忽悠他。」(表示鼓動)

「忽悠」的詞義如此豐富,若要翻譯成英文,怎麼翻呢?

  • 在線新華字典:“忽悠”〖flicker〗[方言]∶晃悠 (例句)不怕秋千忽悠你就玩吧
  • Dict.cn:“忽悠”(例句)渔船上的灯火忽悠忽悠的。Lights flickered on the fishing boats.

以上兩者都只能說明「忽悠」的第一項意義,對第二項意義的翻譯則付之闕如。以下且看iciba的翻譯:

  • iciba:“忽悠” V. play tricks on sb.因为笑星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的小品《卖拐》而一炮走红的词
    V. sweet-talk
    V. coax
    V. wheedle

iciba的翻譯顯示它的資料更新得比上面兩者快,而且出乎我意料之外地,還附上說明,指出這個詞為何一炮而紅,這不但解決了我的疑惑,更突顯了媒體對詞語使用頻率所造成的影響是如此之大。

最後,咱們來看看這段由笑星趙本山、范偉、高秀敏在2001年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的小品《賣拐》。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