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Posts
Comments

Archive for January, 2007

「華語教學分享館」是我經常造訪的華語教學相關網站,當初進入是為了跟華語教師們有更多「教學實務」方面的意見交流,我發現很多人跟我一樣,從分享館裡,老師提問的焦點多半集中在「實務教學」以及「語法」就可窺知一二。但事實上,在裡頭談「實務教學」的並不多,談「語法」的更少。我一直想,難道大家沒有看法嗎?或是對自己的看法沒有信心?或是沒意願?或是沒時間?據我個人揣測,因素可能是多重的,但「沒時間」可能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這是從「潛在回覆者」的角度來看的。

若轉而從提問者的角度來看,導致沒有人回應的因素,可能是提問的問題太大,提問的主旨不明確(包括標題和內文),或是提問者直接把分享館當作「雅虎奇摩知識網」或「維基百科」,這牽涉到分享館的定位問題。

我個人覺得,「華語教學分享館」顧名思義就是「分享」的園地,若是「分享」那就必須符合兩項因素,一個是「主動分享者言之有物」,一個是「有分享的對象」。但如何界定「言之有物」以及「有分享的對象」?

華語教學分享館不缺分享的對象,我的重點要談的是「言之有物」。對此,我的解釋很「寬」,個人認為「言之有物」的解釋權是在「發帖者本人」,最重要的指標是「思考」,只要發帖者是經過一番思維的心得,不論教學、生活,或其他方面,都可以視為言之有物,甚至是「提問」,一個經過初步思考,以至於查找過參考書籍,然後提出的問題,我也相信這是言之有物的,因為,這是經過發帖者本人思考過的,它跟沒經思考就提出的問題是不同檔次的。

從這個原則出發,我把自己的分享定位為「心得記錄」與「拋磚引玉」,我不在意自己的某些思考不夠成熟,但我要求自己一定是要經過思考,然後,整理出一些心得,如此才能對自己有所交代,也才有可能取得他人的共鳴或評論的意願。比方說,我曾經提過的「好!vs.好好好!」就有問題,而且,也有人跟我表示過不同意見,這對我是很有幫助的,我十分珍惜。(但很抱歉,一直還沒時間修改)但如果我沒提出,來個「拋磚引玉」,那誰會注意呢?因此,這種發表是有積極作用的。

不可諱言地,由於時間的緣故,今後我勢必會縮短自己發帖的篇幅,也不會像以前一樣花個兩小時,寫一篇文章,畢竟要思考的問題很多,這些問題在時間的象限中對彼此都是有排他性的。

最後回到語法的問題,這一直是我的興趣,因此我特別注意「語法點與教學」,我所寫的文章,都是經過我一番反思的。對於他人提出的語法問題,無論初級、中級、高級,我都當作「刺激我思考的觸媒」,不但投以重視的眼光,也滿心感謝,因為,有些老師碰到的問題可能是我沒碰過或沒想過的,但受限於時間,我未必能直接提供回覆,也許頂多就是提供個人思考方向。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我相信,老師們的自我反思,一定能產生比我更大的能量,因此,我謹此鼓勵老師們………
「先自我思考整理,然後分享心得」,就像是我做的一樣,不論成熟與否,就當是「拋磚引玉」,若能形成一種討論氛圍,也許給華語教學分享館增添新的一股活力,那麼這個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