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寫的日記裡出現了這兩個句子:
「因為天氣那麽糟糕,我跟朋友一起去酒吧的時候,看到很少的客人。」
「雖然歷史上的中國人美學好像很先進,現在看到比較少的優雅的東西。」
以上兩個句子顯然是在作出「說明」及「評價」,換作L1,必然優先選擇最能表達說明及評價的「話題-說明句」,但L2未必有此意識,或者有此認知,但缺乏此敏感度。這讓我有所警醒,也許我該「主動而明確地」告知「話題-說明句」的常用類型,以提高其認知及敏感度。
為此,我歸納了幾個常用甚至必用「話題-說明句」的類型:
(1) 作謂語的形容詞:必作謂語的形容詞,如「不夠、不足、繁多……」,常作謂語的形容詞,如「深刻、顯著、完整、隨便、順利、流利、棘手……」。這類形容詞和其前名詞的常用搭配關係需要熟記,老師有必要提醒及幫助學生學習。
(2) 英語句式中的「it is 形容詞that…」,尤其是「that…」較長時,漢語必須將「that」所引領的關係子句提到句首作為話題,如「保持強硬態度比讓步對他們更有利。」「如果再用攝影機講述一遍觀眾早已熟知的英雄故事顯然毫無意義。」這類句式中的形容詞是用來作出評價的,十分適合轉換為「話題-說明句」。
(3) 在「篇章連貫」原則下,若將賓語提到句首,則形成「話題-說明句」,如「外交部長朱佩昨天發表講話說,加強駐阿外交和領事機構的安全的補充措施已經制定。」「這些問題都已刻不容緩地提上了改革的議事日程。」這兩個句子裡的「補充措施」和「這些問題」分別是動詞「制定」和「提」的賓語,但在篇章連貫的原則下,提到句首便形成了「話題-說明句」。不過這類句式在「被字句」濫用的風潮下,也可能轉而以「被動句」呈現。
以上是我對提示外籍學生使用「話題-說明句」的操作方向,由於思慮未周,只能算是「拋磚引玉」,若能得到各方意見分享,乃是萬幸。
cool!
Avoid a questioner, for he is also a tattl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