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中文母語者)問我,如何幫他解決總是把「冷」發成「něng」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在外籍學生身上看到得並不多,反倒是我們國人比較多。對有的人來說,發出邊音「l」不是問題,「快樂、好了、來了」這些音一點問題都沒有,但碰到了「冷」,那就邪門了,怎麼發,就是會發成「něng」。如何正確地發出「」的音,還真是一大難題,因此,我對此思考了一番。
關於「冷 」的發音問題,我想,可以把握兩個原則來嘗試改正。
一個原則是「從已知推未知」,換句話說,「從能發對的音開始,然後逐步完成轉換」,另一個原則是「完全不要想那個漢字,光想發音」。
【方法一:從leng的四聲搭配著手】
首先,可以這麼做:請你發「愣」這個音,你可以說「我愣住了」或是「別發愣」,如果你的「愣」發音是「」,那麼,很好,請你試著發「leng」的四個聲調,「」,再度調整一下次序「 l」,然後,再度調整一下四聲的次序,發音的時候,千萬不要想漢字,光想拼音就好。
當你能準確地說出「leng」的四聲搭配,那麼開始讀出這些拼音「」,調整四聲順序,說「」,掌握之後,再換發「」,然後再度調整四聲順序,練習一番。
當你都能掌握了,最後就用這個音「」來檢測,但注意「還是不要想漢字」。
當你能掌握了發音要領,才看著漢字,把這個「音」和漢字的「形」連結在一塊,當作一個「新詞」一樣,最後,才把這個「音」、「形」和冷的「義」結合在一起,再試著說這個詞:「好冷」,之後說「很冷」,然後,再說句子「今天真冷。」帶上一點誇張的寒冷感覺更好。
我這麼建議的理由是:「冷」的詞義和不正確的發音「něng」,若已經深植於心,要立刻改變未必容易,因此,我要你先避免跟這個認知產生聯想,而是當作一個新的字詞來認識,如此,一步一步建構認知,就可能奏效。
當然,我不敢說,我想的這一招一定管用,你不妨先耐心地試試看。我要強調的是,你必須一步一步地做,千萬不要急,不要想馬上掌握,而是通過這種誘導,使你跟原來的認知「脫鉤」。
【方法二:從韻母著手】
若方法一無效,我另外還想了一個方法,那就是轉換角度,「從韻母著手」,而非從聲母著手。
請你發一系列以「eng」為韻母的字,如你對發「eng」有問題,那麼就念做「eng-ge」好了,這樣有助於把舌尖拉後。掌握了「eng-ge」,開始說「」,掌握了感覺之後,才帶入「」,上手之後,別忘了把練習用的「ge」去掉,回歸本來的「」。在整個練習中,完全只想發音,不想漢字,也不想冷的感覺,等到發音掌握了,再聯想字形字義的問題。
這是我目前想到的辦法。您若有個人心得,歡迎分享。
這讓我想到2002年到上海開會,一起開會的加拿大友人要買鬧鐘,我們到主辦學校的販賣部去。朋友問道:「你們有沒有鬧鐘?」說得很標準。年約20來歲的店員重複「烙鐘?」朋友緊張了,以為自己說錯看了看我,我點了點頭笑了,朋友便大聲加重說「“鬧”鐘」,店員還是說:「啊~“烙”鐘!」就這樣你來我往了好幾次之後,朋友才買到鬧鐘。
ㄋ,ㄌ不分(還是不具辨義功能?)是南方很普遍的現象,有意思的倒是為什麼台灣人大部分都能正確區分ㄋ,ㄌ,卻好像只有把「冷」這個字把lěng發成něng?
是不是發成něng比lěng感覺更冷呢?
抱歉,完全沒有建設性:P
呵呵,Mandarinholic 這個問題真的很有意思,台灣國語當中,ㄋㄌ不分的現象並不多,但「冷」是比較常見的一個。
當然,我們可以用「逆同化」來解釋這個現象,不過卻沒有辦法說明為什麼其他音節是區分的、唯獨有這個音節會搞混。我也不知道原因為何
又是一個沒有建設性的 :p
真是糟糕,以前不會搞混的,現在把這兩個發音說了幾次後,開始搞混了……。
最近在語言病理學中找到一些矯正的方法,感覺挺有趣的,和你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改天再和你討論。
多謝pbice的分享,我期待分享時刻的到來。
在單音節發音之外,我還想朝句調的方向找尋解決方法,這個連朱川都沒有辦法的問題,該是更加複雜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