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Posts
Comments

Archive for December, 2006

當你利用「電視螞蟻TVAnts」成功地線上收看CCTV等頻道之後,我們就要進入關鍵的第二步──即時側錄。

這是真的,還是假的?」不但線上看電視,而且還可以即時側錄?你的心情想必跟我當初一樣,又興奮,又懷疑。

是的,是真的。現在就聽我說明基本操作流程:

(1) 連到軟體「螢幕錄影專家」的官方網站──天狼星軟體工作室,按下左側目錄的「免費下載」。(如下圖)
yingmu_luzhi_website

(2) 接著就會跳到這個網頁下方,你會看到有幾個下載連結,選擇其中一個,按下連結。(如下圖)這是一個壓縮檔(.zip)。
yingmu_luzhi_download_link

(3) 下載完畢之後,解壓縮並進行安裝。安裝完畢之後,啟動「螢幕錄影專家」。若你電腦的螢幕色彩品質的設定是「32位元」,那麼軟體會告訴你「把螢幕色彩調為16位元,以免錄製時系統反應過慢。」(如下圖)當然,你得照做。
yingmu_luzhi_resolution_warning

(***特別注意***:「螢幕錄影專家」必須在被側錄的軟體之前開啟較能正常運作,換句話說,若要側錄「電視螞蟻TVAnts」,則必須先啟動「螢幕錄影專家」,然後再啟動「電視螞蟻TVAnts」。)

(4) 在使用「螢幕錄影專家」進行側錄之前,要對錄音的音源做一設定,由於屆時播放「電視螞蟻TVAnts」,是來自電腦內部,因此,必須將「錄音控制」設在「聲波輸出混音器」。(如下圖)
recording_windows_sound

(5) 開啟「螢幕錄影專家」之後,進行基本設定。以下是我個人的建議,你也可以完全按照「預設」,而不改動。(如下圖)
yingmu_luzhi_basic_setting

(6) 開始側錄前,要先設定「錄製目標」,由於我們的目標就是「電視螞蟻TVAnts」,因此,點選「視窗」,接著把鼠標移到「電視螞蟻TVAnts」的視窗內,點一下滑鼠左鍵,表示選定了錄製目標。然後在「螢幕錄影專家」操作面板上,按下「右向三角」開始錄製。(如下圖)
yingmu_luzhi_recording
***特別注意***:建議在側錄時,儘量減少使用其他應用程式,尤其是消耗資源較大的程式,以確保錄製順利。)

(7) 錄完所需片段之後,按下「方塊」的停止鍵。在左側會出現一個新的錄影檔案,叫做「錄製1.avi」,這就是我們的成品。
yingmu_luzhi_recorded_avi-1

至此,恭喜你,錄完了一個檔案。可以進入下一步--「影片剪輯」了。

Read Full Post »

對身在台灣、海外的華語老師來說,獲取「最新、最即時而且發音標準」的電視新聞素材是極為困難的,台灣有24小時的新聞台,年代、東森、中天、TVBS等,但新聞的關照範圍狹窄,國際和大陸重要新聞太少;而為了拼所謂的「收視率」,經常報導羶色腥的八卦消息,以致於連外籍學生都十分厭煩;再加上主播和記者的發音水平江河日下,讓人對台灣電視新聞台的新聞望而卻步,最後,只能選擇公共電視。

但,我們真的沒有其他選擇嗎?當然不!還有大陸和香港的電視頻道可以選擇,關鍵是只要解決技術性問題即可,如何解決呢?以下,我將分三個步驟說明,我如何利用電腦軟體和寬頻連線來「線上收視、即時測錄、影音編輯」電視新聞,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第一步:利用TVAnts接收電視訊號】

要在電腦上看電視,做法很簡單,既不必接纜線,也不必裝小耳朵,只要安裝「電視螞蟻TVAnts」軟體即可。

做法如下:

(1) 連到「電視螞蟻TVAnts網站」(如下圖),下載軟體,然後安裝。

Tvants_download
(2) 當然,你的網路連線最好是用寬頻的,如此訊號傳輸比較穩定。

(3) 安裝完畢,啟動TVAnts,在設定的視窗中,點選工具列上的「搜索」,會看到長長的電視頻道表(如下圖),在空格中輸入「cctv」,以搜尋大陸中央電視台的頻道。

TVAnts_search_cctv

(4) 搜尋完畢,這設定視窗就會出現結果。(如下圖)
TVAnts_search_cctv_result

(5) 利用滑鼠雙擊所選頻道,接著就會在右側跳出一個電視視窗。剛開始的時候,畫面訊號傳送肯定不夠流暢,若點選左側設定視窗工具列上的「頻道」,就會看到所選的頻道,以及目前連線頻道的收訊進度(%)。隨著收訊進度的逐步推進,右側電視畫面也將越來越流暢。(見下圖)
TVAnts_cctv_watch

關於「TVAnts電視螞蟻」的軟體介紹網友論壇,可參考其官方網站所屬連結。

Read Full Post »

學生寫的日記裡出現了這兩個句子:
「因為天氣那麽糟糕,我跟朋友一起去酒吧的時候,看到很少的客人。」
「雖然歷史上的中國人美學好像很先進,現在看到比較少的優雅的東西。」

以上兩個句子顯然是在作出「說明」及「評價」,換作L1,必然優先選擇最能表達說明及評價的「話題-說明句」,但L2未必有此意識,或者有此認知,但缺乏此敏感度。這讓我有所警醒,也許我該「主動而明確地」告知「話題-說明句」的常用類型,以提高其認知及敏感度。

為此,我歸納了幾個常用甚至必用「話題-說明句」的類型:

(1) 作謂語的形容詞:必作謂語的形容詞,如「不夠、不足、繁多……」,常作謂語的形容詞,如「深刻、顯著、完整、隨便、順利、流利、棘手……」。這類形容詞和其前名詞的常用搭配關係需要熟記,老師有必要提醒及幫助學生學習。

(2) 英語句式中的「it is 形容詞that…」,尤其是「that…」較長時,漢語必須將「that」所引領的關係子句提到句首作為話題,如「保持強硬態度比讓步他們更有利。」「如果再用攝影機講述一遍觀眾早已熟知的英雄故事顯然毫無意義。」這類句式中的形容詞是用來作出評價的,十分適合轉換為「話題-說明句」。

(3) 在「篇章連貫」原則下,若將賓語提到句首,則形成「話題-說明句」,如「外交部長朱佩昨天發表講話說,加強駐阿外交和領事機構的安全的補充措施已經制定。」「這些問題都已刻不容緩地上了改革的議事日程。」這兩個句子裡的「補充措施」和「這些問題」分別是動詞「制定」和「提」的賓語,但在篇章連貫的原則下,提到句首便形成了「話題-說明句」。不過這類句式在「被字句」濫用的風潮下,也可能轉而以「被動句」呈現。

以上是我對提示外籍學生使用「話題-說明句」的操作方向,由於思慮未周,只能算是「拋磚引玉」,若能得到各方意見分享,乃是萬幸。

Read Full Post »

我曾不只一次聽到高級班學生說:「我們學過了“因為……,所以……”,為什麼還要學“因……而V. ”呢?」是啊!兩個都是表因果關係的結構,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那為什麼要學呢?

我的答案是斬釘截鐵的「要!」而且,我很鼓勵學生用這個結構,因為,太有用了。理由何在呢?以下我要從「因為……,所以……」與「因……而V.」的差異出發,來說明「因……而V.」的優勢。

【結構上的差異影響其彈性】

「因為……,所以……」構成的是複句形式,所謂「複句」(劉潘故2001)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在意思上有聯繫的單句構成的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句子,複句可分為聯合複句和偏正複句兩大類,聯合複句的各分句之間在語法上是平等的,例如「又……,又……」、「不但……,而且……」;偏正複句的分句在表達意義上有主要與次要之分,而非平等的,像因果複句的「因為……,所以……」,轉折複句的「雖然……,但是……」,條件複句的「不管……,都……」,假設複句的「要是……,就……」,讓步複句的「儘管……,……」,取捨複句的「寧可……,也……」,目的複句的「為了……,……」等等。(關於「不管……,都……」的教學策略請參考前文《條件複句的練習策略-從「不管」講起》)

作為因果複句的「因為……,所以……」之中,「因為」和「所以」各自引領一個分句,「因為」引領的是表「原因」的部份,而「所以」引領的是表「結果」的部份,一般來說,兩者是以「,」隔開的,在句法結構和語義上都具有其獨立性。

相對地,「因……而V.」則是一個「動詞短語」,由「因」所引領的表原因的成份,以及由「而」所引領的表結果的成份,都屬於這個動詞短語的一部份,兩者緊密相連,通常是「不」以逗號隔開的,因此,視為單一而不可分割的結構,而非各具獨立性的結構。

準此以觀,「因為……,所以……」和「因……而V.」在句法結構上存在「二vs.一」的差異,「因為」和「所以」引領的兩個成份幾乎已經佔滿句子所需的份額(quota),但「因……而V.」卻只是一個短語,它是不能單獨成句的,必須搭配其他成份,至少是一個主語如「我」,才能成句它有點像是一個「包裹」,它可以輕易地搭配其他物件(比方說連接詞)而打包在一起,因而具有靈活性。

兩者使用上的差異,在「否定」(negation)和「包孕」(embedding)處理上,特別明顯,以下簡單分述之。

【否定】

如因果關係為「輸掉比賽 -> 喪失信心」,說話者要「否定」這種邏輯推理,應該怎麼說呢?且看下面兩個用「不」否定的句子。

*(1) 我不會因為輸掉比賽,所以喪失信心。

(2) 我不會因為輸掉比賽而喪失信心。

很顯然地,只能用例句(2),例句(1)是錯的。原因在於,動詞短語可以直接在其前面放「不」來加以否定,但作為複句形式的「因為……,所以……」要否定則必須考慮其語義的邏輯因素,反而變得十分複雜。

同樣地,用「沒」否定也是一樣──

*(3) 他沒有因為失戀,所以去自殺。

(4) 他沒有因失戀而去自殺。

很明顯地,例句(3)是錯的,例句(4)才是對的,「因……而V.」的優勢顯而易見。

【包孕】

如要表達更複雜的概念,比方說假設因果關係是「她失戀 -> 自殺 ->(我認為)她太笨了」,這其中,「她失戀」與「自殺」兩者有直接而密切的因果關係,而這兩者的因果關係又是另一項的因果關係的「因」,因此,視為「x-> y -> z」,不如「(x-> y) -> z」來得明確而簡潔,而後者正是運用「包孕」的模式,那麼在此模式下,「因為……,所以……」和「因……而V.」何者為佳呢?

*(5) 如果她因為失戀所以自殺,那就太笨了。

(6) 如果她因失戀而自殺,那就太笨了。

例句(5)是錯的,例句(6)是對的,顯然,包孕句也是以「因……而V.」的用法最佳。

我們不妨再用讓步複句來作測試,若因果關係是「醫生同情病患 -> 給予安樂死 -> 仍然是有罪的」,且看下列兩個句子──

*(7) 儘管醫生因為同情病患,所以給予安樂死,但仍然是有罪的。

(8) 儘管醫生因同情病患而給予安樂死,但仍然是有罪的。

例句(7)是錯的,例句(8)才是對的,而且,由於(8)是包孕句,難度明顯偏高,因此在教學時也較不容易,建議應該分段進行,「梯形」或者說「金字塔式」的練習方式通常對建構這種複雜句子較為有效。

基於以上各項優點,我鼓勵學生學習「因……而V.」的結構,就已經很具說服力了。而且每當學生正確地運用這項結構時,我總會不吝於給予讚美,因為,這麼複雜的句子,要說出來多麼不容易啊!

Read Full Post »

「僅……就V.」或是較為口語的「光……就V.」對中高級華語學習者來說並不陌生,但真的能活用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原因可能來自不常使用,也可能來自根本不知道怎麼用,而據我的經驗,這個責任不在學生,而在老師,因為,老師沒有讓學生明瞭這個句型到底做什麼用。

對!「這個句型到底做什麼用?」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句型有什麼會話功能?」正是一大關鍵。而這也是我思考一個句型時的基本著眼點,我相信,這也是外籍學生們心裡最根本的聲音。

我們教學生某一個句型不是因為教材裡列為重點,而是因為這個句型對學生的語言交流有實質用途,那麼,我們身為老師就有責任幫學生找出其實質用途。

 

【確定會話功能】

回到本文主題,句型「僅……就V.」到底做什麼用?從L1的實際用法可以得知,「僅……就V.」是用來提出例證,以證明先前的論點是正確的。此結構可以標示為「Statement+example++comment。請見以下例句:

(1) 剛發佈的《中國人才發展報告》顯示,2005年我國2500萬人因沒能“盡其才”而被無端消耗。

–Statement:中國人力資源浪費的問題很嚴重(本句並未明示)

–Example2005

–Comment:有2500萬人(才)被無端消耗

(2) 1994年,北京市小轿车被盗案件直线上升,市人民保险公司一至九月理赔800多起

–Statement:北京市小轎車被盜案件直線上升

–Example:市人民保險公司一至九月

–Comment:理賠800多起

例句(1)和例句(2)中的三個成份-「StatementExampleComment」,理想狀態是老師只需要給學生一個情境(situation),然後,這三個成份都可以由學生自行完成,如此,才有助於讓學生掌握整個結構。

要注意的是,為了有助於學生輕鬆舉例,老師提供的情境最好是「範圍廣一點,概括性強一點,而不要侷限」。如「北京市汽車違規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就比「北京市汽車違規超速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範圍來得廣,學生可以自行發揮的空間較大,也就有助於達到活用的目的。

 

【實際操作】

我的做法如下:

假設課本語句為「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去年10月6日的报告,美国穷人人数连续四年增加,仅19921993年间就增加130万

總的來說,身為老師的我在這段與學生的問答中維持的原則是:

(1) 目標句式以「公式化」提問法誘導學生學習。(本文:「請你舉個例子,讓我對這個問題更清楚」)

(2) 學生初步掌握句式之後,以「替換」方式活用。(本文:「時間」替換為「地點」)

(3) 當學生掌握能力提升之後,可適度將「控球權」放給學生主導。(本文:採取開放式提問)

(4) 善用手勢有助於讓老師減少說話,並有效促使學生說話。(本文:善用板書)

Read Full Post »

大陸中央電視台CCTV製作的12集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在大陸引起收視熱潮,也引發了廣泛討論,不僅如此,這股熱潮正通過網路,向國際延燒。


中央電視台為這個節目設置的官方網站,不但提供了文本,還提供影音視頻以及專家訪談,讓網友線上收看。官方網站指出,這是央視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並跨國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

本片所說的九個“世界性大國”,依序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它們之所以被視為大國不是因為人口或面積等因素,而是在歷史上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

以下請看我選自第一集「海洋時代」的剪輯片段,內容關於葡萄牙、西班牙的崛起,其中,特別談到了偉大航海家哥倫布。(長度:9’07”/檔案大小:93MB/格式:mpeg

中共中央十分重視這項節目,日前進行的政治局常委年度第九次集體學習課程,所學習的內容就是《大國崛起》,中共高層並將此次學習發至各級黨政部門,要求努力學習。

那麼,外界如何解讀大陸攝製的《大國崛起》呢?有人認為這是在以史為鑒,讓中國在崛起過程中吸取各國經驗教訓﹔也有人指出這部片子是在為中國成為第十個大國造勢。

【教學建議】

  1. 本片適合高級班文化討論課之用,重點在於討論,而不是當作聽力理解材料,因此,老師不必要求學生完全聽懂。
  2. 在做法上,老師不妨將重要譯名和詞彙挑出,製作一個生詞表,在觀看影片前,先分段就這些詞彙預作討論,然後觀看影片,並可分段展開一些相應討論。
  3. 節目中有受訪者以其母語(英語、西班牙語……)表達意見,老師也不妨選出部份段落,讓學生進行口譯,把外語翻譯成中文。
  4. 雖然影片有中文字幕,但可先與學生取得共識,看是要用不透明的東西遮住字幕,或鼓勵學生不要依賴字幕,而專注於影片內容皆可。也可在看完後,附帶詢問過度依賴字幕的學生,理解效果如何,以確知其學習狀態。

Read Full Post »

有人(中文母語者)問我,如何幫他解決總是把「冷」發成「něng」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在外籍學生身上看到得並不多,反倒是我們國人比較多。對有的人來說,發出邊音「l」不是問題,「快樂、好了、來了」這些音一點問題都沒有,但碰到了「冷」,那就邪門了,怎麼發,就是會發成「něng」。如何正確地發出「lěng」的音,還真是一大難題,因此,我對此思考了一番。

關於「冷 lěng」的發音問題,我想,可以把握兩個原則來嘗試改正。
一個原則是「從已知推未知」,換句話說,「從能發對的音開始,然後逐步完成轉換」,另一個原則是「完全不要想那個漢字,光想發音」。

方法一:從leng的四聲搭配著手

首先,可以這麼做:請你發「愣」這個音,你可以說「我愣住了」或是「別發愣」,如果你的「愣」發音是「lèng」,那麼,很好,請你試著發「leng」的四個聲調,「lēng…léng…lěng… lèng」,再度調整一下次序「lèng…léng…lěng…lēng 」,然後,再度調整一下四聲的次序,發音的時候,千萬不要想漢字,光想拼音就好。

當你能準確地說出「leng」的四聲搭配,那麼開始讀出這些拼音「fālēng…fāléng…fālěng…fālèng」,調整四聲順序,說「fāléng…fālèng…fālěng…fālēng」,掌握之後,再換發「hěnlēng…hěnléng…hěnlěng…hěnlèng」,然後再度調整四聲順序,練習一番。

當你都能掌握了,最後就用這個音「hěnlěng」來檢測,但注意「還是不要想漢字」。
當你能掌握了發音要領,才看著漢字,把這個「音」和漢字的「形」連結在一塊,當作一個「新詞」一樣,最後,才把這個「音」、「形」和冷的「義」結合在一起,再試著說這個詞:「好冷」,之後說「很冷」,然後,再說句子「今天真冷。」帶上一點誇張的寒冷感覺更好。

我這麼建議的理由是:「冷」的詞義和不正確的發音「něng」,若已經深植於心,要立刻改變未必容易,因此,我要你先避免跟這個認知產生聯想,而是當作一個新的字詞來認識,如此,一步一步建構認知,就可能奏效。

當然,我不敢說,我想的這一招一定管用,你不妨先耐心地試試看。我要強調的是,你必須一步一步地做,千萬不要急,不要想馬上掌握,而是通過這種誘導,使你跟原來的認知「脫鉤」。

方法二:從韻母著手

若方法一無效,我另外還想了一個方法,那就是轉換角度,「從韻母著手」,而非從聲母著手。

請你發一系列以「eng」為韻母的字,如你對發「eng」有問題,那麼就念做「eng-ge」好了,這樣有助於把舌尖拉後。掌握了「eng-ge」,開始說「kēngge…téngge…gèngge…zēngge…shěngge」,掌握了感覺之後,才帶入「réngge…. léngge…lěngge…lèngge」,上手之後,別忘了把練習用的「ge」去掉,回歸本來的「réng…. léng…lěng…lèng」。在整個練習中,完全只想發音,不想漢字,也不想冷的感覺,等到發音掌握了,再聯想字形字義的問題。

這是我目前想到的辦法。您若有個人心得,歡迎分享。

Read Full Post »